一位華人朋友買了漂亮的新別墅,我們去幫忙搬家。這位建筑工程師朋友用來拆卸家具的工具只有極袖珍的小螺絲刀和小鉗子。我笑:“這就像兒童玩具,在德國,有了房子得置備像樣的工具才行。”朋友理直氣壯地說:“我又不是工人!” 是的,我們都是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傳統觀念熏陶下長大的,何況他博士畢業。才高八斗的中國知識分子是不會動手也不屑動手的。 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德國,男人都是工人!我的德國老公也是工程師,他帶到華人朋友家的工具箱分三層抽屜,整齊地放著38把各種型號的螺絲刀、20把各式鉗子,還有小儀表、量尺、各種膠帶線筆等等,真讓朋友夫婦看傻眼了。而這只是便攜工具箱,他在家里的工具庫里還有20臺鋸鉆刨切磨等各種用途的電動機器,掛滿墻的各類大小型工具,幾十盒不同型號的釘子等等。可以說,那是個小型車間。我們家房間裝修都是他自己動手。 德國男人在外從事各種職業,回到家共同的愛好就是鼓搗動手。他們普遍愛逛建材商場,喜歡買各種工具,喜歡自行設計動手裝修房子,給孩子做木馬搖椅木板拉車,樂此不疲。我感覺,中國留學生和移民來德后的種種不適應,主要跟他們的動手能力、獨立生活能力欠佳有關。通過這20年的觀察,我認為,德國人的獨立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并非天生,而是來自德國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培養。 獨立從幼兒開始 德國人的育兒觀念和做法與我們差異巨大。孩子從出生就獨自睡覺。晚上給寶寶吃飽奶換好尿布,父母就會關燈離開,養成孩子按時獨立睡覺的習慣。有一次去德國人家做客,他們家8個月大的小女兒看到來了這么多人很興奮,到了睡覺時間,女主人將孩子抱回房間喂好奶安置妥當后,就關上門回到客廳與客人聊天。孩子不肯睡覺,嚎啕大哭驚天動地的。朋友夫婦就像沒聽見一樣,照舊談笑風生。直到孩子哭累睡著了,這個媽媽都沒進房看一下。這是我第一次領教德國父母的“狠心”。 西方孩子走路摔倒父母不扶不抱,等孩子自己站起來,在中國已經不是新聞。在德國,旁人是不能插手親子矛盾的,我有深刻教訓。剛來德國時我所住公寓樓4樓住著一對年輕夫婦,他們有個4歲的女兒,金發碧眼,洋娃娃一般。小女孩經常獨自在樓下封閉的后花園里玩兒。一天,媽媽在樓上叫她,女孩玩累了想讓媽媽抱上去,坐在一樓臺階上使勁哭。娘倆僵持了30多分鐘。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彎下腰問她怎么了,小女孩立刻就緊緊摟住我脖子不松手。我將洋娃娃抱上樓,本以為年輕媽媽會感謝我,不料她用暴怒的聲音說了謝謝就關上大門。我的尷尬今天還揮之不去。 小孩子吃飯常不專心,邊吃邊玩,德國父母的做法是結束就收走盤碗,沒吃飽就餓一頓,絕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端著碗追著哄著喂。在德國極少看到幾歲的孩子哭鬧不休耍脾氣的。孩子的獨立不依賴,就這樣給摔打出來了。 中小學在玩中學 德國幼兒園的教室里都有櫥柜,上面放有瓶裝礦泉水和杯子,孩子們想喝水隨時自己倒,杯子自己洗。幼兒園混齡制,小孩子的杯子由大孩子幫助洗。放學前,孩子們會自覺將玩具收拾好,將水杯擺進廚柜。 他們的小學教育特別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老師經常在課堂上帶領小學生們為朋友為父母制作生日卡節日禮物。德國有個傳統的兒童節日馬丁節,過節的重要方式是晚上兒童舉著燈籠跟著騎士馬丁大游行。每年馬丁節前,老師都會和全班同學一起制作紙燈籠,那一周的課程內容就是設計樣式尋找材料并制作出漂亮結實的燈籠。馬丁節夜晚的大游行,簡直就是各個班級獨一無二的自制燈籠大展示。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