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裝備制造業渴望發力 長期以來,中國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大而不強”的局面,一直困擾著行業的快速發展。能源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的突破,而要真正實現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維護國家能源安全,掌握裝備制造產業的核心技術必不可少。 市場人士分析稱,前些年中國能源“走出國門”更多的是進行資源的開發,在產業鏈上游布局發展,而如今則開始把目光投向了裝備產業的升級發展。未來,中國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要在海外市場取得博弈的成功,政府和企業必須共同發力。 有專家指出,國內裝備制造業的弱勢,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復建設、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方面,其中,設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技術又常常受制于外資企業,使得整個產業的發展始終處于被動局面。 但值得欣慰的是,我國新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的情況起點高、要求高,相對傳統能源裝備要樂觀一些。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的制造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頂端水平,但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行業創新發展后勁乏力、產能過剩,企業生存環境較為惡劣,與其他裝備制造行業基本相同。 “為能夠在全球新一輪能源競賽中保持領先地位,加大對國內高端綠色能源裝備制造行業的扶持顯得尤為重要,相關政府部門應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扶持。事實上,當前國內裝備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一直處于比較低的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4%-5%的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同時,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也亟待提升”。上述市場人士介紹說。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國家應給予新能源裝備行業相關的政策資金支持,為企業保留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李俊峰舉例說,德國歷來被認為是制造業水平最強的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制造業普遍擁有較高的利潤空間。沒有充足的利潤空間,就不可能有高額的創新投入,就更談不上創新方面的競爭力。國內現階段的綠色裝備制造業,需要政府、銀行、開發商達成統一共識。
當前,在國際金融大環境背景下,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已開始將高技術、高附加值的裝備生產和加工制造由海外陸續收回至本土,并采取很多鼓勵政策,如稅收減免、補貼獎勵等,鼓勵投資商、制造商回歸本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裝備制造業不僅需要繼續堅持自主創新,更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導和“保護”,從而避免錯失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最佳發展時期。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