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世界汽車工業開始明確產業轉移路徑:從發展方向來看,從傳統汽車向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轉移;從市場轉移來看,全世界汽車制造商都開始在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市場,不斷加碼。而零部件產業正在不斷跟隨這樣的趨勢發展,兼并重組背后,便是產業發展路徑轉移。 總結這些并購重組案例,不難發現,2015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兼并重組主要劍指三大方向:打造規模效應,誕生新巨頭;殺入新市場,誕生新組合;鎖定中國市場,加碼布局。 此外,與全球產業發展同步,中國零部件企業也被卷入這場浪潮之中。 打造規模效應,誕生新巨頭 今年,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規模化效應更加顯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求強強聯合,打造規模效應,產業、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 5月,采埃孚完成收購天合,新巨頭全球規模第二。可以說,二者的聯合,不僅創造了規模擴大的效益,同時也實現了戰略業務上的優勢互補。 同樣,麥格納收購格特拉克同樣是為了擴大規模,稱雄汽車傳動市場。 2014年,麥格納營業收入和利潤規模全球排名第二,僅次于博世。目前,DCT代表汽車自動變速器新技術趨勢,業界普遍看好DCT未來的發展前景。麥格納期望在這個市場上有所作為,而格特拉克正是DCT技術的市場領先者,僅次于采埃孚、愛信精機和加特可。盡管麥格納在傳動領域已占有一席之 地,但在變速器市場并沒有知名產品。 而經歷此次收購,麥格納在動力總成領域的產品線必將得到豐富,大大強化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有望躋身全球變速器市場第一陣營。 此外,類似的收購案例還有很多: 馬勒集團在公開招標中成功競得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國產電機株式會社百分之九十的股份,加強馬勒在機電組件領域的實力。 輝門收購天合氣門業務剩余部分,進一步提升輝門動力總成作為發動機核心部件領先開發者和供應商的市場地位。 博格華納斥資9.5億美元收購雷米國際,拜耳材料科技公司收購德國公司TCG),以擴大該公司在復合材料領域的業務。 加拿大零部件供應商利納馬計劃斥資7.7億歐元(約合8.8億美元)收購法國美特倍集團(Montupet),加強鋁鑄件業務。安通林完成收購麥格納內飾業務,規模進一步擴大,逼近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內飾供應商的目標。 殺入新市場,誕生新組合 2015年的零部件并購案例開始重點向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相關方面傾斜,特別是汽車電子、自動駕駛以及動力電池。 汽車電子 今年,剝離非核心業務,得益于收購江森自控全球汽車電子業務,美國偉世通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達到8.08億美元,與去年同季度相比增長了1500萬美元。偉世通總裁兼首席執行官Sachin Lawande表示,“我們所處的行業,是一個技術性非常強的行業。要想在這個行業取得成功,必須要非常專注。通過重組,偉世通目前僅僅專注于汽車座艙電子,這使得我們的反應速度相較于其他競爭對手更快。 和偉世通一樣,很多企業都意識到了汽車電子的機遇。 3月2日,恩智浦半導體和飛思卡爾半導體兩大芯片巨頭宣布合并,新公司市值超過400億美元,年營業收入將達100億美元以上。 7月底,德爾福陸續宣布了以10.7億英鎊收購海爾曼太通公司,收購軟件公司Ottomatika以及投資軟件公司Tula Technology公司等三項針對擴大電子/電氣架構全球業務的收購項目。 大陸集團自2007年以114億歐元收購了西門子的VDO汽車部門后,又接連以10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的汽車電子部門。大陸還先后收購了美國凱雷集團旗下的Veyance技術公司以及芬蘭軟件公司Elektrobit Corporation旗下的汽車業務。 自動駕駛及車聯網 今年,大陸集團完成對 Elektrobit Automotive 公司的收購,進一步擴展其在汽車系統和軟件解決方案研發方面的專業能力。Elektrobit Automotive 是一家在軟件解決方案方面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專業公司, 此次收購將大大增強大陸集團的研發能力,并促進自動駕駛系統的技術研發。 奧托立夫完成收購美國MACOM汽車業務,發力自動駕駛。 8月17日,汽車安全產品制造商奧托立夫發布官方聲明稱,其已完成收購美國MACOM技術解決方案控股公司旗下汽車業務,加強該公司在主動安全市場的研發能力,并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在車聯網領域,目前案例還不算太多,主要是德爾福協議收購海爾曼太通,此次收購將擴大德爾福在互聯車輛解決方案市場的產品組合,抓住互聯車輛這一大趨勢。 電池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領域也開始誕生新的收購案例。 今年,日本杰士湯淺國際公司聯合結算子公司杰士湯淺收購松下的鉛蓄電池業務。獲得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用及工業用鉛蓄電池的生產和銷售業務。 博世完成收購美國正在研究下一代電動車鋰電池技術的電池公司Seeo,幫助博世生產輕量化的電池。 不僅如此,杰士湯淺與博世、三菱商事還完成了“桃園三結義”,成立合資公司抱團研發鋰電池,爭奪在動力電池領域的話語權。 鎖定中國市場,加碼布局 在全球零部件收購潮流中,中國本土企業也加入其中,有的是被收購,有的是主動收購。對于被收購的,主要是跨國零部件供應商意在擴大中國市場占有率。 如,布雷博收購制動商亞新科美聯66%股權,加碼中國市場 。德國汽車零配件制造商格拉默宣布收購其中國合作伙伴、汽車座椅制造商江蘇裕華公司40%股份,意在加強公司在中國市場投入,對客戶的需求做出快速靈活的反應。 其實除被收購之外,2015年,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加入了并購大潮,并完成了幾宗大規模并購案例。 12月2日,華域汽車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全資子公司延鋒汽車飾件系統有限公司(簡稱“延鋒公司”)與美國江森自控有限公司(簡稱“江森自控”)開展全球汽車內飾業務重組的相關約定,雙方下屬的涵蓋17個國家或地區的主要生產(含研發)基地納入江森自控汽車內飾(上海)有限公司(簡稱“新內飾公司”)的工作已基本完成,該新內飾公司已更名為“延鋒汽車內飾系統有限公司”, 對華域汽車來說,本次全球汽車內飾業務重組將形成世界最大的汽車內飾系統供應商。 9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完成了對美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瀚德汽業的收購。瀚德表示這是歷史上中國企業對美國汽車公司最大的一起收購之一。 另外,航天機電擬9900萬美元收購50%上海德爾福。收購完成后,公司將持有上海德爾福87.5%的股權。 2015,非零部件產業并購浪潮的起點,也并非終點,但是在汽車產業發生巨大變革的今天,它卻成為了并購浪潮中的高點,同時預示了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