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對于尚處在“工業2.0”至“工業3.0”中間的我國汽車制造業來說,如何利用好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把“中國制造”變為“中國智造”非常迫切。201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2300萬輛,在繼續蟬聯全球第一的光環下,自主品牌市場占有率跌破40%,回到2004年水平。王曉明認為,自主車企近年來專注產能擴張,對汽車產業智能化升級重視不夠。 一些合資企業在智能工廠建設上走在了前面。王曉明以大眾公司的MBQ模塊化生產向記者舉例,一汽-大眾的佛山工廠實現MBQ模塊化生產,在全生產流程實現智能管理,可生產大眾、奧迪兩大品牌產品。其物流管理系統,不僅可滿足市場的一般需求,還能滿足多種產品混線生產,并按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進行生產。 汽車人才需知識創新 “工業4.0”本質是人機關系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大大增加了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而與先進制造技術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的形成和積累,恰恰是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遇到的最大挑戰。另外,在“工業4.0”時代,汽車企業除了制造業的人才,還將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需要懂IT的人才、懂大數據的人才、懂得用創意的方式和顧客溝通的人才。 盡管我國科技人力和研發人員總數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每年還有大約700萬大學畢業生。中國一名工程師每年的綜合成本(3萬美元),僅為美國(30萬美元)的十分之一。但王曉明認為,中國的人才在創新和主動性方面,和發達國家仍存在不少差距。 與各種類型人才走進汽車企業相比,汽車產業工人將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王曉明表示,在“工業4.0”時代,產品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進行了通信互聯,生產過程高度自動化、智能化,未來的人工智能將起到輔助決策職能,汽車企業更需要有知識會創新的產業工人。 他認為,在“工業4.0”時代,工廠里的工人會有一定數量的減少。他們將會轉變為“白領工人”,體力勞動將減少,而更多地進行計劃、協調、知識創新和決策等工作。王曉明建議,在我國汽車人才培訓方面,現在要未雨綢繆,打破傳統教育分門別類的界線,培養跨界、復合型人才,為迎接“工業4.0”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