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中國核電發展形勢十分有利,但仍存在“裹足不前”現象。 葉奇蓁稱,政府部門已多次明確指出今年要啟動沿海核電建設。目前國內裝備行業可以支撐每年建設6-8臺核電機組。核電發展形勢十分有利,但核電發展依然面臨問題。“十二五”還剩兩年,預計新建18臺機組的目標遠未達成,相當一部分廠址已作好前期工作,但尚未核準開工,這也進一步造成裝備行業任務不足現象出現。 “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我國核能仍需要大規模發展。”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何建坤教授14日在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上指出,到2050年,我國核電有望達4億千瓦左右,年發電量占屆時電力需求的1/4,可替代煤炭10億噸以上,減排二氧化碳25億噸左右。 發展核電需求迫切 在何建坤看來,我國地域廣大,能源需求量大,我國發展核電的需求比發達國家更為緊迫。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我國曾一度叫停核電項目審批,直到2012年年底才緩慢重啟。 “核電是當前主要的清潔替代能源。”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表示,實踐證明,核電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障的,放射性廢氣廢液排放比國家標準嚴格百倍以上,接近“零排放”。 何建坤介紹,核能單機容量大,發電時間穩定,負荷因子高,成本具有競爭力。另外,核能發電運行穩定,可起到基礎載荷作用,穩定電網的運行。 部分機組達世界先進水平 葉奇蓁則注意到,從近期高層表態來看,“中央下了很大決心發展核電,當前形勢十分有利于我國核電發展。”數據顯示,截至5月13日,目前中國大陸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為20臺,總裝機容量接近1800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8臺,約占世界在建規模的40%以上。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張華祝介紹,在全球400余臺運行機組中,中國在役核電機組總體處于中等偏上,部分機組和安全指標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目前我國核電裝備行業具有國際一流的制造設備,其能力和技術水平足以支撐每年建設6-8臺核電機組。”葉奇蓁介紹,目前我國已引進AP1000和EPR兩種有代表性的三代機型,其中AP1000在我國三門和海陽各建2臺機組,EPR全球共有四臺機組在建設,其中兩臺在臺山建設。 何建坤指出,2050年,我國核電有望達4億千瓦左右,年發電量占屆時電力需求的1/4,可替代煤炭10億噸以上,減排二氧化碳25億噸左右。 發展核電離不開“安全”這個大前提。“對規模化發展核電會出現的各種情況,必須事先進行研究。”葉奇蓁建議,新建核電機組要符合最新核安全法規要求。在建設次序上,首要考慮機型開發的成熟度,技術上成熟度高的應該先建,同時積極推動尚在開發的機型。(沙皮)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