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企業制度過程中,企業文化對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逐漸引起國內企業界的普遍重視。為尋求企業長遠和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企業文化建設列為企業的重大發展戰略進行考慮,并在經營實踐中進行著積極的嘗試。 企業文化理論是在80年代初期迅速發展起來的,它從文化的角度詮釋企業,用建設優秀文化的手段提升企業管理的層次,代表了當代企業管理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最新趨勢。作為實踐的指導,企業文化理論似乎過于模糊和龐雜。目前,全球有關文化的定義居然有160多條,與此相呼應,企業文化的定義在理論上也有百種之多,而隨著新的研究探索者的加入,企業文化的定義還在增多,其中多數仍然不免給人莫衷一是和不知所云之感。對企業來說,許多新的理論固然時髦但不夠實用,對那些真正有心搞企業文化建設的企業來說,企業文化仍然是“看上去很美,說起來很甜,做起來很難”,倒是一些咨詢公司在長期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些新路。 筆者經過8年的實踐摸索,在此談談個人對企業文化的理解:作為一種文化氛圍,企業文化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為活動,而是產生行為活動的原因;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反映的處世哲學;不是工作狀態,而是這種狀態所蘊涵的對工作的感情;不是服務態度,而是服務態度中體現的精神境界。總之,企業文化滲透于企業一切活動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業活動之外。 北京最大的電器經銷連鎖店——大中電器公司,今年初曾經創造了日銷售彩電4200臺的記錄,相當于一個大型百貨商場一年的銷售量。專家分析大中電器公司成功在于服務、低價、特色、團隊等要素。其中“服務”一條大中公司有自己的獨特表現形式——工作時間,從董事長到營業員一律身穿印有“為您服務我最佳”的藍馬甲。
眾所周知,商業企業都希望自己的員工表現出讓客戶滿意的服務態度,而這種服務態度的養成取決于其企業及員工的精神境界。大中公司針對員工處理與客戶關系時發生的一些難以把握的情況制訂出了具體的行為準則——那就是由“顧客永遠是對的”延伸出來的“四為主原則”,即:售出商品可換可不換的以換為主;可修可不修的以修為主;可退可不退的以退為主;責任分不清的以我為主。有了這樣的原則作行為指導,可以想象,營業員跟顧客的糾紛自然不會太多,出現服務態度問題的概率自然也不會太大。所以說,企業想要員工服務態度好,顯然要在樹立良好的企業精神、提升員工精神境界上下功夫,而這正是企業文化建設要完成的任務之一——企業文化不是服務態度,而是服務態度中體現的精神境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