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工業機器人最大的需求國。國際機器人協會(IFR)近日做出上述預判。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在產業基礎、創新能力、行業發展,以及品牌競爭力方面,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與國外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 為推進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有序健康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在技術研發及市場應用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關于政策的亮點及重點,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王衛明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做了權威解讀。 產業發展存隱憂 中國工業報:近兩年,國內外機器人產業的迅猛發展備受業界關注。伴隨國內市場的快速崛起,機器人產業在被地方政府部門寄予厚望的同時,也出現了“多干快上”的苗頭。在此背景下,發布《指導意見》的必要性與意義何在? 王衛明:制定和出臺《指導意見》,充分考慮了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國際、國內形勢。從全球范圍看,工業機器人需求量快速擴張,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和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和難得的機遇。工業機器人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推進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和發展,對于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工人勞動條件,帶動相關學科發展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和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都在加快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美國于2009年制定了《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并于2011年正式啟動包括發展機器人在內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歐洲提出了2002~2022歐洲機器人研究與應用路線圖,作為歐洲機器人發展的戰略性指導;日本政府將培育未來機器人產業看作支撐21世紀日本產業競爭力的產業戰略之一,提出了“創建21世紀機器人社會的技術發展戰略”;韓國2009年公布了《智能機器人基本計劃》,2010年,又提出《服務型機器人發展戰略》,提出到2018年占世界機器人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10%提升到20%,韓國將服務機器人技術列為未來國家發展的十大“發動機”產業,給予了重點扶持。
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基礎,在制造領域、應急救援、野外勘測、資源開發、國防軍工等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退,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市場需求將實現快速增長。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一是產業基礎薄弱,關鍵零部件仍嚴重依賴進口。二是公共服務平臺、標準、人才等產業體系尚待完善。三是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市場影響力弱,推廣應用難,目前70%以上的工業機器人仍依賴進口。四是市場競爭不斷加劇,重復建設隱憂顯現。為此,急需加強行業管理,推進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有序健康發展。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