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十二連降”之后,關心其命運的人都憂心忡忡,紛紛為下一步發展出謀劃策。有人提出,應重新進行頂層設計,但苦于工程浩大、利益盤根錯節,短期內 很難出結果;有人認為,自主品牌企業應“抱團突圍”,可無奈中國企業歷來多“窩里斗”,改變這一陋習非一日之功;有人更著急,干脆提出要處級或科級以上的 黨員干部帶頭買自主品牌汽車,但這種倡議變成硬性規定恐怕很難……在國外品牌“大兵壓境”的今天,自主品牌汽車未來只能坐以待斃了嗎?有沒有新的突圍之 道?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最近在參加會議時與業內外人士進行了充分交流,希望能找到自主品牌突圍的務實之舉。一路下來,收獲不小。在此與大家分享三位專業人士的真知灼見。 一位是著名海歸——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助理、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許敏,他提出“國民車”建議。他說,一個國家基于自身地理、文化和消費習慣,可以在政府引導 下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國民車”。比如美國的皮卡,在本土銷量經久不衰,一直是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重要的利潤來源,無論是日本、德國還是韓國的產品,對皮卡領 域都久攻不下。又比如日本的小型車,節能環保,適合日本能源短缺的現狀,也是日本政府引導的產物,已占到日本國內銷量的50%以上,國外品牌對這一領域只 能望“洋”興嘆。許敏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農村和中小城鎮人口眾多,一定可以開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國民車”。他說,目前上汽通用五菱的五菱宏光和長城的 哈弗就有中國“國民車”的影子。這兩款車主打三、四、五級市場,以一、二級為輔助市場,外觀大氣、性能優良、價格便宜,單一車型銷量遠超跨國公司的同類車 型,企業也獲利頗豐。 另一位專業人士是老資格汽車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他對低速電動車有深入思考,提出了發展低速電動車的建議。付理事長說,前不久他受邀列席 一家跨國車企中國公司的董事會,他向該公司的高管提問:“你們如何看待中國的低速電動車?”這些高管回答:“中國幅員遼闊,農村人口眾多,低速電動車正好 可以滿足人們的交通需求。如果你們發展低速電動車,規模一下就會很大,電池等關鍵零部件規模也可以迅速成為世界第一,成本可以馬上降下來,沒有人是你們的 對手。”這些話從外國“旁觀者”口里說出來,讓他為之一震,覺得很有道理。過了幾天,他懷著激動的心情與行業主管部門領導交流這一觀點,哪知對方卻反應平 平。 還有一位專業人士是宏易資本集團高級合伙人韓志玉,他也是一名海歸,曾任長城汽車研究院院長。他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中國汽車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在新 能源汽車領域,中國發展天然氣汽車具有比較優勢:一是資源豐富,二是低碳環保,三是技術成熟,四是社會認可。天然氣汽車目前在部分城市的公交、出租和貨運 車上已應用,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相對于電動車續駛里程短且充電設施不足,以及混合動力汽車關鍵技術短期內難以掌握的劣勢,天然氣汽車在中國更容易實 現規模化運營,目前市場走勢也說明這一點。2011~2013年,我國天然氣汽車銷量每年以35%以上的速度增長,市場保有量居世界第二,加氣站以每年 30%的速度增加,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三位業內知名人士所談的發展思路,歸根結底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從中國國情出發,造有中國特色的汽車,走中國特色的汽車發展之路。但是,現在絕大多數自主 品牌企業走的是“模仿路線”,過去模仿別人的車型,現在模仿別人的戰略與技術。因為模仿,所以永遠只能處于被動地位,永遠被人牽著鼻子走。 而政府有關部門呢,視跨國公司曾經走過的道路為成功路徑,以此制訂法規、標準,再加上準入審批制,客觀上限制了我國汽車企業在創新之路上的探索。 魯迅先生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自主品牌發展之路上,應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應是為企業創新發 展保駕護航,創造更好的外在環境,引導企業制造有中國特色的汽車。只有如此,自主品牌汽車才能實現突圍,殺出一條生存之路。否則,汽車大國變成汽車強國只 會是一場黃粱美夢而已。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