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間有空調的控制室內,操作員遠程控制著一個巨大的錘頭,迅速使一個30噸重的鋼錠鍛造成型,這情景看起來那倒更像是塊面團。在旁邊的建筑里面,數控機床正在制造模具,而這些模具將主要用于制造世界上卡車發動機曲軸及美國頁巖油氣裂壓的專業泥漿泵。 這樣的情景似乎應該發生在德國的某個工廠,但事實上這是在印度西部城市普納郊區的一個名為普納鍛造(Bharat Forge)的工廠里。企業負責人表示,這里將建成世界最大的模鍛機,該公司因此將成為印度最大的汽車零件制造商和出口商。 這個成功的工業故事似乎已經成為新印度的一個樣板:精簡、高效、高科技。在這樣一個有著近8億勞動力人口的國家,自動化的普納鍛造,由數百名工程師而不是數萬普通勞動力操作,既代表著問題同時也預示著解決方案。然而,像普納鍛造這樣的大型生產性企業,僅僅是這塊鋪滿過時工廠土地上的一個例外。事實上,這里工業產值在經濟中所占比重還在下降。 印度人民黨的納倫德拉·莫迪當選總理,在一定程度上給數以百萬計尋找工作和機會的年輕人帶來了希望。但是,莫迪先生或是其他領導人終會發現,要提供足夠的正式工作機會以鋪平通向持續增長和繁榮的道路將是非常困難的。 由于有著將近13億且還在增長的人口,僅僅是讓新近達到工作年齡的年輕人得到工作,國家每月就需要創造100萬個工作機會,這還不包括積壓的失業人口和從未就業的年輕人,以及那些從農村集體遷移到城市的農民。
盡管有著巨大的國內市場,印度工業基礎薄弱,意味著它需要依靠中國或其他出口國的商品,這包含工業機械產品、移動電話,甚至更加基礎的產品如電燈和玩具。這個國家在很大程度上置身于全球化大規模批量生產的供應鏈之外。 “必須要有一個戰略的轉變”,Kalyani說。他認為,印度應該專注于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制造業,而不是去與那些現有的低端產品生產者去競爭。“如果我們認為我們還能成為另一個中國,恐怕已經太遲了。在上世紀60年代,印度經濟要比中國高出20%,而在今天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要比我們大7倍。” 在今天看來,國大黨領導的政府3年前實施的一項國家制造業政策在創造1億個就業機會和10年內把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16%提升到25%的目標并未能實現。相反,今天這個比重下降到了15%。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金融危機以來的需求的疲軟,這使得印度如珠寶業一類的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受到了打擊。這里有一個被經濟學家Arvind Subramanian稱為過早去工業化的深層次趨勢。冗繁的勞動法規、較差的交通和電力基礎設施、工廠難以獲取土地以及政府的低效(至少有7個部管理工業)等原因,已經開始侵蝕這個國家的工業根基。“這是令人震驚的,”他說,“去工業化已經開始對印度施加報復了。”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