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責趨嚴 “我認為環保部的這個淘汰標準會比現在的標準更嚴格,可以通過嚴格執行落實環境淘汰標準來淘汰落后產能,通過嚴格的總量控制來淘汰過剩產能,通過嚴格的環保升級來促進產能升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發展到今天,環境已經到了極限,應該有更為嚴格的標準,但關鍵是落實,只定標準沒用。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過去淘汰落后產能的主要依據是企業的高爐的大小,但實際上高爐的大小并不能決定排放污染物的多少,“比如生產生鐵的高爐大多為128立方米,改造之后也能排放達標,相反,一些大的高爐如果投入不夠,也不能排放達標。” 而更多的情況是,為了規避淘汰,一些小鋼鐵企業將大量資金花在購置更大容積的高爐上,對環保改造往往忽視。 記者了解到,伴隨著“環保淘汰”的推進,相關的追責、問責機制也在完善。 劉炳江表示,今后在環保方面的問責不再僅僅根據污染事故的結果,還要考慮污染的過程,“比如燒結機在上脫硫設備的時候就沒有達標,最后查起來算誰的責任?因此還要查招標過程和技術確定過程。” 另據了解,環保部已經掌握了9.7億噸鋼鐵企業的排放情況,現在的核算用的也是全口徑的,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算,各管理部門已經就“按日計罰”達成高度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