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沁新近日表示:“作為一名來自裝備制造業的代表,我對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感到一些擔憂。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喊了多少年了,但效果并不理想,結構失衡、產能過剩、重復建設、低效運作、經營困難、效益下滑,吸納再就業能力下降,產業的競爭力減弱。裝備制造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已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 結構調整刻不容緩 他表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就是產業結構調整,而產業結構調整中最核心、技術要求最高的當屬現代裝備制造業。毫無疑問,隨著中國快速發展,裝備制造業在很多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國制造”在世界占據了重要分量,其成就有目共賭,令人振奮。 現在全球經濟的低迷,同樣給發達國家形成了倒逼機制,他們利用先發優勢和領先地位,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方面迅速形成顛覆傳統產業的新優勢,如果我們不能在這一輪新的戰略機遇期迎頭趕上和實現超越,在未來競爭中必然會處于更加被動的地位。 建言企業轉型之道 針對促進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任沁新有幾點建議: 首先要從增量擴張向存量調整轉變。實際上中國有很多制造業的資源,某種程度上已經嚴重供大于求,如果還是靠投資拉動來重復建設的話,會進一步加劇惡性競爭,削弱競爭力。做存量調整需要市場導向,同時也需要跨行業、跨領域、跨所有制、跨地區的政策引導。事實上,在我國已經形成了新的條塊分割,目前在國內兼并重組很難,兼并國外企業反而比兼并國內企業更容易操作。
任沁新還提出要支持企業走出去尋求技術并購。當前中國經濟加快融入全球經濟,中國企業也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但是不可否認中國企業“走出去”還停留在資金換項目、項目換資源層面,國家應積極倡導、引導、支持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尋求技術并購,這應該是加強國際技術融合、占領技術制高點的有效途徑。他建議國家設立類似于科技投資公司和科技產業基金的資本性融資平臺,與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支持企業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中,更多的利用好海外的科技和人才資源,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我國的技術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