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企業的發展與管理方面,首先要營造規范的技術創新制度環境。對研發型企業來說,開發一項新技術、新產品也許需要花費五年、十年的潛心研究,但推向市場兩三年甚至更短時間就迅速被仿造,這已不是個案。如果一個企業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的靠仿造或侵犯知識產權獲利的話,那么就沒有企業愿意下大力氣搞技術研發。國家應切實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營造嚴格、規范的制度環境,從而保護更多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其次,要在企業評價機制上引導企業主動轉型升級。目前國有企業采用的是績效考核制,這種考核評價體系總體上講不盡科學,重規模輕效益,重當前輕長遠,重投資輕回報,重資產輕質量,使得企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大而不實。很多企業規模很大,能力很弱,具體表現在創效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弱,可持續發展能力弱,抵御市場沖擊能力弱,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扛不住,不堪一擊。 建言增加員工收入 此外,任沁新指出要為實現員工收入倍增計劃創造條件。十八大提出的宏偉目標喚醒了全中國人民的中國夢,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成了全國人民的期盼。全民人均收入翻一番,首先是在職職工收入翻番。 而在當前,企業需要按規定繳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公積金等“五險一金”費率達42.8%。也就是說,如果一名職工的月工資是5000元,企業不僅要付5000元給這位職工,還要為其繳納2140元的社保,一年社保負擔達25680元。按照收入倍增計劃,一名職工月工資達到10000元,企業一年不僅要支付12萬元的工資,還要為其繳納51760元的社保費用。同時職工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公積金三項合計也達23%,隨著工資收入提高,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也隨之增加,每人每月要繳納個稅985元,職工可支配的現金收入為6715元,可支配現金收入增長比例僅為74.9%。 做過一個粗略計算,不考慮物價上漲因素,企業工資總額每年要增長12%以上才能保證員工可支配現金收入不降低。按中國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測算,如此高的工資性成本和稅費率絕大多數企業是難以承受的。目前全國有3.21億職工,如果沒有企業職工的收入倍增,全體居民的收入倍增就淪為空談。 為此,國家應盡快出臺為企業減負方案,降低社保繳費及其他稅費的比例,讓企業能為職工漲得起工資,讓職工的期盼不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