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五”時期重點行業進出口主要目標與任務 (一)汽車行業。到2015年,汽車及零部件出口達到850億美元,年均增長約20%。初步實現汽車出口產品、市場、貿易、主體和經營方式五大結構的轉變。加快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加大對公共服務平臺支持力度。鼓勵汽車企業引進智力和先進技術設備。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建立中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名錄庫。將中國國際汽車零部件博覽會打造成為中外汽車業界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積極推動汽車產品檢驗結果的雙邊互認工作。支持汽車企業建立健全海外營銷體系。 (二)機床行業。到2015年,實現出口110億美元,年均增長約9%。金屬加工機床成為行業出口主要的產品,占比達到40%。“十二五”末,機床工具產品進出口逆差縮小至30億美元左右。加快產品結構調整,鼓勵中高檔產品的精化和產業化生產,加大科技研發投入,集中力量研發數控機床關鍵功能部件、中高檔數控系統和高檔刀具,提升產品競爭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進行海外并購,與國外研發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在國外建立企業聯合培訓服務網點。培育骨干出口企業、增強出口基地建設。 (三)視像設備行業。到2015年,彩電工業實現出口500億美元,年均增長約10%。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在數字音視頻、新型顯示、網絡互聯產品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推動標準的國際化。調整產品出口結構,優化出口方式;重點增加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及元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等產品進口。鼓勵骨干彩電企業在更深更廣層次與國際接軌,加強對國際市場的研究與引導,推動企業國際化。繼續加大專利池建設的力度,加強處理數字電視專利糾紛的能力,應對貿易壁壘,優化出口環境。密切關注全球貿易競爭,構建產業安全預警平臺。 (四)摩托車行業。到2015年,摩托車出口量達到1300萬輛,行業出口額達到90億美元,年均增長7%。節能環保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摩托車產品顯著上升。繼續鞏固傳統發展中國家低端市場,穩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支持品牌摩托車出口,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形成相對完善的品牌促進、保護、推介和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國家摩托車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打造出口公共服務平臺。鼓勵摩托車生產企業加強研究開發。規范摩托車出口市場秩序,對出口企業進行分類管理,逐步形成信用管理系統和誠信自律機制。鼓勵優勢企業或企業聯盟對外投資,建立健全海外營銷及服務體系。辦好中國國際摩托車及零部件交易會。 (五)電子音響行業。到2015年,電子音響行業出口達到375億美元,年均增長11%。產品質量安全、節能減排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表率作用明顯的重點出口企業;提高產品出口的組織化程度;加強行業自律,建立良性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深入對進口國市場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研究;全面提升企業質量安全自控能力。繼續鞏固、深度開發傳統市場,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逐步形成多元化市場格局。實施品牌戰略,支持和鼓勵企業發展品牌。完善電子音響產品貿易信息發布系統和出口預警體系。加強出口產品的統計分析工作,跟蹤和監測重點市場的動態。 (六)計算機行業。到2015年,計算機產業出口達到3810億美元,年均增長15%,進口766億美元。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擁有知識產權、良好品牌知名度的企業;高性能計算、高端服務器、大容量存儲等領域的研發能力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掌握部分核心技術。重點引進具有先進技術和發展潛力的產品。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引導計算機出口企業發展品牌。研究重點市場的計算機產品需求變動情況,制訂和調整出口戰略,完善海外營銷網絡體系。 (七)半導體行業。到2015年,全行業出口達到660億美元左右,年均增長約15%,其中集成電路約450億美元左右;進口1590億美元,其中集成電路約1420億美元。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芯片設計業在行業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25%提高到約三分之一,芯片制造業、封裝與測試業比重約為三分之二。注重創新人才培養和研發隊伍建設。重點支持量大面廣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增強芯片出口代工能力,增強封裝測試出口競爭能力,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高貿易摩擦應對能力。依法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維護國內半導體行業安全和企業合法權益。 (八)新能源行業。2015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提高到13%。新能源出口規模擴大,2015年風電裝備出口達到1000萬千瓦。完善各地新能源發展規劃。完善出口服務體系,幫助企業了解國際采購秩序和規則,支持可再生能源出口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獲得國際認證。 (九)電子材料行業。到2015年,全行業出口達到60億美元,年均增長約10%。初步形成創新能力較強、具備一定規模的高端電子信息材料產業體系,高端產品占全行業產品的30~40%;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平板顯示材料、新型元器件材料、儲能材料;培育若干個創新能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技術領軍人物和國際型品牌企業;通過開發重大共性技術,提升我國電子信息材料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鼓勵企業創新,推進電子信息材料的國產化進程。重視人才培養,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發展與國際先進材料企業的合作,開拓國際市場。 (十)生物醫藥行業。到2015年,醫藥產品出口達到700億美元,年均增長約19%,其中高附加值醫藥產品出口占三分之一以上。加快建設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和出口基地,實現出口產品的“三大轉變”:一是從污染較為嚴重、能源消耗較高的大宗原料藥、中間體出口向高端的特色原料藥、藥物制劑、中成藥、生物技術藥物出口方向轉變;二是從低端醫療器械、衛生材料向光機電數一體化的新型醫療設備、高端衛生材料等方向發展;三是從單一仿制向仿創結合、創新方向轉變。加強對國際醫藥產業的戰略研究。加快推動醫藥產業“走出去”,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或在境外設廠等方式進入國際市場。鼓勵擁有知識產權、療效確切的產品出口。規范藥品出口企業行為,開展藥品出口企業信用等級評定。鼓勵企業組建產業聯盟,帶動相關配套企業共同發展。推動國際注冊認證,強化質量控制和知識產權保護。 (十一)印刷設備行業。到2015年,印刷機械出口達到20億美元,年均增長11%;印刷機械及關鍵零部件進口達到25億美元,年均增長約5%。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品,增強創新能力,精心創立品牌,加快國際化,推動進出口并重。做好行業出口產品推薦目錄。組織企業海外展出,幫助企業走出去。辦好國際綜合性展會和發展論壇,吸引海內外買家前來購買設備,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十二)模具行業。至2015年,模具出口達到40億美元,年均增長15%,占國內總銷售額的比例達到15%左右;進口達到25億美元,年均增長約5%。在鞏固和擴大歐、美、日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新興市場。加快出口基地建設,培育重點骨干企業隊伍和出口型企業,發揮引領行業發展和擴大出口的作用。支持企業境外營銷網絡的建立。加強人才培訓工作,建立和培育教育培訓示范基地。 (十三)工程機械行業。到2015年,工程機械行業出口達到260億美元,年均增長22%。大力規劃發展產業集群基地,形成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配套企業。加快行業和產品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工作,與國際標準逐步接軌。根據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研究制定相應產品市場準入的標準與法規。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鼓勵外商來華合作研發生產大型工程機械產品,來華合資、獨資生產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重點支持工程機械產業創新研發工程、行業共性基礎技術、產品質量可靠性工程研究、創新聯盟及相應的技術設計與工藝攻關項目等。 (十四)農業機械行業。到2015年,農業機械出口達到120億美元,年均增長15%。加強對重點產品的關鍵共性技術、關鍵配套部件的攻關,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裝備,進一步發展大中型農業機械產品,重點發展大中型輪式和履帶式拖拉機及配套農具、農業機械專用關鍵零部件等12種機型的產品。努力培育中國農業機械制造業的國際知名公司。完善提高農業機械行業的檢測實驗與試驗水平。加強出口基地(企業)的建設和培育,加強海外維修服務和備件供應點建設。加快產品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積極與國際標準接軌。推進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幫助企業解決遇到的關鍵問題和共性問題。 (十五)船舶行業。“十二五”期間,船舶工業年出口規模保持在400億美元以上,形成4個以上船舶出口噸位進入世界前10強的造船企業和12個船舶出口基地。加大高技術船舶產品的技術研發力度,培育海洋工程裝備、游艇等新的出口經濟增長點,形成約50個品牌出口產品,游艇出口6億美元。增加科研經費投入,著力突破核心技術。加強自主配套能力建設,鞏固優勢配套產品市場地位。加快發展現代船舶制造服務業,建設配套產品營銷服務體系。引導國內重點船舶企業、金融機構、油氣開發企業等相關企業形成戰略聯盟,積極拓展新興出口市場。加快建立船舶國際貿易爭端應對機制;進一步加強與國際組織、主要造船國家的對話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與造船規范標準的制修訂。加強行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 (十六)電力裝備行業。到2015年,出口簽約額達到770億美元,年均增長18%。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向中東等中高端市場的出口占全年總出口的15%以上,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成套設備出口占全年總出口的10%以上。強化創新能力,提升整體素質,制定實施戰略性貿易政策,繼續采取“技貿結合”的進出口方針。增加對技術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繼續加強協調,形成對外競爭合力,推動大型電力裝備出口持續健康發展。 (十七)航空裝備行業。“十二五”期間,進出口達到2000億美元,國產航空裝備的國際份額擴大,先進裝備進口和技術引進穩步增長。初步實現多種型號飛機的產業化發展。力爭突破高效推進技術、高速飛行技術等一批航空科技領域的關鍵技術。全力打造完整的航空工業鏈。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支持企業建立海外市場營銷和客戶服務體系,鼓勵自主研制和聯合研制出口型民用航空產品,加強國際合作,擴大民用航空零部件轉包生產規模,大力發展航空維修業。 (十八)航天裝備行業。“十二五”期間國際化業務快速增長。到2015年,出口40億美元,年均增長近30%。在建立國際聯合研發中心、建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并購境外企業、成立合資企業等方面均取得新的突破。支持海外營銷體系建設。 (十九)水泥裝備行業。鞏固提高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方式(即EPC方式)下水泥裝備的出口,國際市場份額提高到40%以上,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和裝備批量進入國際市場,企業海外業務貢獻度達到70%。優化水泥裝備出口方式,建立有利于水泥裝備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環境,鼓勵有條件的水泥裝備企業“走出去”,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力爭在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實現重大突破,在非洲以投資方式建立示范生產線,培育一到兩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知名品牌。出臺水泥技術裝備中國標準的英譯本。 (二十)石油設備行業。到2015年,石油鉆機及零部件等石油專用設備出口額達到220億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石油石化專用設備與通用設備出口總額突破500億美元。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出口規模的石油石化專用設備生產企業,建設一批區域性石油石化設備出口基地。在鉆井裝備、輸送管道、內燃機、鋼絲繩、石油儀器等關鍵方面取得技術突破。積極推動低炭減排。開展國際標準跟蹤、研究和采標,加快我國石油裝備國際化進程。 (二十一)軌道交通行業。到2015年,專用設備出口達到30億美元,年均增長20%,行業海外市場收入占總收入的30%以上。中國北車(4.20,-0.15,-3.45%)、中國南車(4.81,-0.13,-2.63%)軌道交通裝備業務收入進入世界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五強。加強創新,增強核心能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企業努力拓展海外市場。加強品牌建設,樹立中國制造形象。研究制定相應產品市場準入的標準與法規。加強行業自律,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二十二)通訊設備行業。到2015年,主要通訊設備企業海外市場銷售額(簽約額)達到1300億美元,年均增長20%;出口額達800億美元。優化進口結構,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進口,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推動國內產業完善,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十二五”期間,進口年均增長25%。依靠通訊出口企業間的協調和合作機制,共同解決局部市場的貿易爭端和應對國外貿易摩擦。加速中國標準的國際化步伐。加強行業自律,遏制惡性競爭。 (二十三)冶金設備行業。到2015年,冶金專用設備與通用設備出口額達220億美元。其中冶金專用設備出口額達到140億美元,年均增長20%。維護傳統市場份額,加大拉美、大洋洲等新興市場開拓力度。提升出口結構,使項目出口對調結構、促就業和對相關配套行業的拉動作用進一步顯現。鼓勵企業“走出去”發展,積極利用境外礦產資源,將產業鏈延伸到境外,實現互利共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行業自律,充分發揮商(協)會的協調作用,建立市場預測體系,增強對行業的引導、咨詢和服務。 (二十四)重型機械裝備行業。到2015年,重型機械行業出口額達到151億美元,年均增長6%,出口交貨值占全行業產值比例保持在8%左右。鼓勵企業海外并購和投資,建立和完善針對企業海外投資、并購的服務體系。支持企業建立境外營銷網絡。加強國際貿易信息和國外貿易政策信息服務,加快建立預警機制。幫助中小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在對外宣傳、市場調研、商務合作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十五)家用電器行業。到2015年,出口達到600億美元,年均增長8%;進口達到45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50%。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一批重點領域共性技術開發平臺,發展一批具有創新能力、擁有知識產權的企業,建成20個以上的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小家電產品的性能、安全和質量進一步改進。提高產品的綠色設計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使主要家電產品節能環保水平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鼓勵企業適時在國外建立生產基地,形成國際化的產業布局,提高境外生產的比重。鼓勵品牌建設,“十二五”時期發展5個左右具有綜合競爭實力的國際化企業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