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就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裝備制造及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和擴內需保增長等熱點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苗圩表示:
調結構須抓技改
苗圩說,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著重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苗圩說,經濟結構調整是國家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工作重心。經濟結構調整包括第一、二、三產業的調整,區域結構的優化及收入分配結構、社會保障制度的優化等,范疇很大,對工業和信息化部來講,主要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產業優化升級。
他說,產業結構調整有兩項重要內容,一個是自主創新,一個是技術改造。技術改造是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重新啟動的一項措施,符合工業企業發展的實際。技改具有技術新、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等突出特點,是用先進技術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典型體現。但一些人對技改存在片面的理解,認為技術改造既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項措施,過兩三年國際金融危機過去了,技術改造也就過去了。苗圩反復強調:“技術改造不僅僅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項政策措施,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我們仍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技改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一項重要內容,不要把它當成一個權宜之計,要加快建立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
苗圩說,自主創新重點工作之一是抓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15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和參與的有8項。有些重大專項是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密切聯系的。去年國務院專門安排聽取幾個重大專項的匯報,并安排了一批項目、一批資金來推動,這對今后產業發展和調整升級都是至關重要的。比如高檔數控機床、基礎制造裝備和大飛機項目,這些都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密不可分。
產業結構調整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抓好企業的兼并重組。苗圩說,我們現在是工業大國,很多產品產量都居世界第一。但這種“第一”、“大國”實際上是靠眾多企業總和起來的,規模足夠大,但距離工業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產業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
他認為,我們還缺少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如鋼鐵行業,我國去年鋼產量是5.68億噸,這是100多家鋼鐵廠產量的總和,但還沒有一家像米塔爾這樣的世界級鋼鐵企業。所以,要通過企業之間的整合來提升產業的競爭能力。此外,要高度關注部分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現象,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這個工作去年已有了良好的開端,今年要貫徹落實好國務院已經發布的關于加快淘汰部分行業落后產能的通知精神。
他表示,要努力克服兼并重組過程中體制上政策上的障礙,特別是跨地區跨所有制方面的政策性障礙,此外還包括財政稅收、資產處置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今年,在國務院關于加快兼并重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對有些行業,要結合其行業發展特點,制定幾個重點行業的兼并重組意見,比如說鋼鐵行業,目前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意見。
新興產業防“一哄而上”
目前國家非常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苗圩告訴記者,經過部里的爭取,溫總理的工作報告把“高端制造業”寫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圍。過去只是有些場合、有些時候提到這一條,這一次則在政府工作報告里正式寫進去了,共包括六個戰略性新興產業。
他強調,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的界定,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市場規模比較大,發展速度比較快;二是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包括科研成果和各方面的資源。他認為,對新興產業的界定各個地方可以有所不同,但要防止一哄而起,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要動不動都講十個八個。他強調,特別要注意克服各地一哄而起,重復建設的問題。
苗圩指出,不能割裂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聯系。他說,誠然有少部分產業是由于科技發展、技術革命而孕育培養出來的全新產業。但就大多數的產業而言,包括對一些新興產業來說,它離不開傳統產業,實際上是傳統產業的一個升級、一個提高、一個技術進步。所以,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關系。“我們有些同志好像可以憑空地創造出若干個新興產業,而且想用這個產業實現一步式的跨越,所謂趕英超美,我覺得愿望可能是好的,但實際上不是這回事。”他強調。
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要注意加強服務業的發展。苗圩說,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面向生產的服務業發展,這是很有遠見的,很符合中國的國情。加強服務業特別是加強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是今后制造業要特別關注的。當前我們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還比較落后,當然生活性的服務業也需要改進和提高,但是相比較生活性的服務業,生產性的服務業更加滯后。換個角度說,我們在生產性服務業方面的發展潛力更大,所以,今后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發展包括金融、物流、信息、工業設計等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
電子信息產業要“向內轉”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去年國務院出臺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今年春節之后,國務院專門安排了一次常務會聽取匯報。苗圩說,我們要繼續推動已經制定但尚未出臺的政策措施盡快出臺,同時還要進一步檢查落實已經出臺的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不斷地修正改進。因為調整和振興規劃是管三年的,去年執行下來效果還是明顯的,今明兩年還要繼續按照調整和振興規劃所設定的目標,繼續努力,推動十大產業更好地發展。
談到電子信息產業,苗圩說,過去電子信息產業是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長足進展,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有數字表明,近年來電子信息產業銷售海外市場占70%,國內市場占30%,形成了這樣一個外向型結構,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出口大幅下滑。根據中央以內需為主、拉動經濟增長的指導方針,電子信息產業的市場結構要“調過來”,“向內轉”,即70%的國內市場,30%的出口市場,這才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比例。其次,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是由產業鏈低端向產業鏈高端改進的過程,過去很多是三來一補、貼牌生產、OEM這樣加工貿易的生產方式,但這些方式的附加值不高,只是賺一點“辛苦錢”。按照經濟學上的“微笑曲線”,不能老走贏利水平低的這一段,要向兩頭延伸,一方面向研發、向標準延伸,另一方面向銷售特別是售后服務延伸。溫總理報告中提到,積極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這對提高加工制造業水平,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
保增長方能防通脹
工業是擴內需的先鋒。苗圩說,內需靠兩塊,一個是投資,一個消費。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22萬億元,增長30.5%,這差不多已經是極限了。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長,特別是政府財政資金帶動的銀行信貸來維持投資的增長,一段時間可以,長久是不可持續的。因此,要想辦法既要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但更要在合理的程度。
苗圩指出,擴內需還有一個積累和分配之間的關系問題,要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隨著經濟的增長,財政收入的增加,人民群眾的收入,特別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農民的收入要有一個更大的增長。就投資本身而言,如何用政府投資來吸引和帶動社會的投資,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實際上社會的熱錢很多,我們要想辦法用少量的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來帶動全社會的投資。但是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消費,是如何更多地鼓勵消費、刺激消費,用消費來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應該說人民群眾的消費潛力還很大,近幾年我們的消費增長率也有所提高,但是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和潛力。從供給上講,工業行業、各個企業要研究怎樣更多的建立品牌,更好地提高質量,更多地增加品種,特別是更好地開拓農村市場。從需求上講,我們有13億人口,這是一個多么大的需求市場。這幾年,人們收入在逐步增長,只要把各方面的關系調整好,更多地用消費來刺激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三駕馬車拉動,消費這駕馬車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苗圩同時強調,擴內需也要防通脹。他說,保增長和調結構相輔相成,或者說是對立統一,結構調整好了能更好地增長,結構不調整不優化,想達到增長目的也難。而調結構保增長跟通脹沒有必然的聯系。通脹產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包括貨幣發行,甚至還有海外輸入性的通脹,但從產業上來說,只要產能富余,就不會促進通脹,只要不存在供不應求,只要有足夠的生產能力,不會加劇通貨膨脹。最典型的是汽車,汽車由于競爭加劇,價格現在不是在上漲而是在下降,任何一款車表現得再好,一段時間以后都要降價,用戶買到車,不是保值的,更不能增值,肯定是貶值。所以保增長是抑制通貨膨脹的。對工業行業來說,目前絕大部分的產業都有具有充足的生產能力,無非就是怎樣設計更好的產品,更多地吸引客戶,更多地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要。
(來源:電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