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早,汽車零部件生產從屬于汽車制造,用于整車、整機生產配套(也稱:OEM供貨配套和隨車備品配件),也用于社會在用車輛維修。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有的是隸屬于汽車生產企業的全資子公司,有的是依附于汽車生產企業的擇優或招標定點配套廠(也稱:衛星廠、協力廠),也有的是生產適用于各類車型品種需求的眾多汽車零部件專業生產廠。無論上述哪一類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都是按照整車、整機生產配套需求或者社會在用車輛維修需求組織生產。
在計劃經濟時期,行業主管部門明確核定隸屬于汽車生產企業的零部件專業廠,在每個年度汽車產量計劃中必須安排一定批量的社會車輛維修配件(也稱:易損汽車零部件),以確保汽車用戶的需求;也就是說,汽車生產配套和社會在用車輛維修的汽車零部件,只要符合車型品種的技術條件,按照生產規程達到合格的汽車零部件,都可以生產營銷。 但是進入市場經濟以來,特別是中外合資企業,外方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千方百計掌控各個環節,在汽車生產OEM配套的汽車零部件采購招標、核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甚至汽車品牌特約維修廠用的汽車維修配件,都會用種種“理由”說事,稱其“原廠配件”,社會上汽車配件經銷商則以“××品牌配件”、“正廠件”、“配件大全”與之競爭,一些部門也以“正品工程”冠名助推,隨之“副廠件”這個詞也在市場上大量出現。嚴格來說,OEM配套和社會維修配件是有所區別的,前者是整車、整機裝配用,后者是整車、整機維修用,但是在車型品種和技術條件方面是相同的,盡管品質檔次上會有些區別,但不會影響日常使用或者造成嚴重后果,更不能同假冒偽劣等同而論。 伴隨市場營銷多種形式的出現,汽車零部件營銷,也經歷了五次歷史性變革,一是從傳統的統購包銷向靈活的開放營銷轉變,二是從單一計劃排產、分配渠道向產銷權限下放、多渠道市場流通轉變,三是從自主生產、賣方推銷向按需生產、買方選購轉變,四是從全國汽配訂貨會議的無形市場向全國、地區、企業汽配交易活動的有形市場轉變,五是從粗放型的攤位管理向精益型的團隊誠信規范管理轉變。 同時,汽車零部件產銷管理體制,也從過去部門(地區)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到現今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汽車配件經銷商和汽車配件市場為主管理模式。在計劃經濟時期,六十年代初期以前,由交通部實行全國范圍內的直接管理;六十年代中期,將交通部歸口管理的全國各地汽車配件公司及其下屬157個網點全部移交給第一機械工業部的中國汽車工業公司,實行全國集中統一管理;七十年代,國家對工業管理體制進一步改革時,又下放給地方管理,并由物資部實行全國統一訂貨分配供貨資源;七十年代末,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自銷權建立和擴大,汽車配件流通體制形成了物資部、中國汽車工業公司和汽車配件生產企業這三個渠道并存的格局;九十年代以來,進一步演變建立汽車配件一條街、汽車配件市場和汽車配件全球采購港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汽配營銷有形市場。 毋庸置疑,正是汽車零部件產銷和管理體制的歷史性變革,助推了整個汽車產業的快速成長和跨越發展。從過去以商用車為主導,到客車、改裝車、專業車興起,到現在商用車、乘用車兩大類產品需求旺盛,而且新車型無論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每年上市投放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大大豐富了產品市場。這充分表明,除了汽車生產企業的開發研制、產能擴大和營銷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市場競爭實力提高之外,一個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汽車零部件的市場資源大大豐富了,使得整車、發動機生產的配套和維修配件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這點已成行業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