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接近尾聲,但那句給電池廠商打工的玩笑話至今尚在廠家耳邊回蕩;疫情、缺芯的陰影仍籠罩在每個汽車人心頭。 痛定思痛后,我們會發現,這些還算鮮活的行業歷史都指向了一個話題:產業鏈安全。 然而,盡管經歷過那段歷史的汽車人都已明白產業鏈安全可控的重要性,可許多事知易行難,究竟怎么做產業鏈布局才能既保證安全可控,又不把攤子鋪得太大,這是一個問題。 今年9月的電動汽車百人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對這個問題給出了建議——企業在做產業鏈布局時,應該分類討論: 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差別較小的零部件盡量跟成熟的供應商合作,新的和舊的差別也不大,沒有必要重新做; 但電池、電機、電控是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最高,這種新能源汽車獨有的關鍵零部件,車企可以與供應商合資合作,加強把控確保產業鏈的安全穩定。 ![]() 當然,除了安慶衡主任提出的合資合作外,自研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這些年行業里不少頭部車企先后喊出了自研電池的口號。 但需要指出的是,自研電池的愿景要想真正落地,車企至少得戰勝三只攔路虎。 ![]() 誰是車企自研電池的攔路虎 第一只攔路虎是資本。 今年7月,蔚來宣布推遲自研電池的量產節點,放緩其電池工廠部分設備的采購節奏,但具體推遲到什么時候,蔚來并未給出答復。 蔚來為何要推遲自研電池的量產節點,原因不難猜。它缺錢。 一旦車企開始自研電池,花錢的齒輪就開始了轉動,技術研發、設備采購、勞動力等等都是花銷,都在考驗車企的經濟實力。 要知道,蔚來創始人李斌的融資能力是公認的強,可即便如此,要負擔起又造整車、又造電池的巨大開銷仍覺吃力,可見自研電池有多燒錢。 ![]() 即使車企有錢,還有第二只攔路虎在后面等著——規模。 車企自研電池很大程度上是想獲得成本優勢,但這有個前提,車企必須形成較大的銷量規模,這樣之后,生產出來的電池即使不能在市場上打開銷路,至少也能內部消化。反之,則車企自研電池可能還不如給供應商打工來得合算。 據行業測算,動力電池的盈利閾值為年產能25GWh,實現較為理想的運轉效率要達到40GWh,擁有市場競爭優勢則要突破100GWh,所對應的配套新能源汽車數量分別約35萬輛、60萬輛和150萬輛。 可當市場進入存量時代,又有多少車企能保證自己一年的新能源車產銷規模一定能達到35萬、60萬,乃至150萬呢。 假設真有車企又有雄厚的資本,又有規模,那還有第三只攔路虎:技術。 頭部電池企業入局早,因而積累了可觀的技術儲備,但跨界的車企普遍處于早期技術積累階段,要想攻克熱失控防范、鋰枝晶產生、電池制造安全管控等技術難點絕非易事。 所以盡管不少車企都想自研電池,但這三只攔路虎委實愁倒了一批英雄好漢。 但對長安來說,打倒這三只攔路虎或許會相對容易些。 先來說資本,從長安近些年的財報足可見長安家底雄厚。 2021年,長安汽車營收1051.42億,同比增長24.33%;歸母凈利潤35.52億,同比增長6.87%;2022年,長安營收1212.53億,同比增長15.3%;歸母凈利潤77.98億元,同比增長119.5%;根據長安汽車不久前發布的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長安共實現營收1082.06億,同比增長26.78%,歸母凈利潤98.82億元,同比增長43.22%。 一目了然的是長安近些年的營收、利潤在節節攀升,加之長安歷史悠久、根基深厚,要承擔自研電池的支出會相對輕松。 再看規模。2021年,長安新能源銷量突破10萬輛大關;2022年長安新能源銷量27.12萬輛,同比增長150.06%;今年1-9月長安新能源銷量30.7萬輛,同比增長96.15%,已很接近行業測算的盈利閾值。未來,隨著長安啟源序列產品矩陣的完善,長安新能源銷量勢必還能再上一個臺階,自研電池的成本優勢也將顯現出來。 最后來說技術。 為了實現技術突破,長安汽車組建了先進電池研究院,研究院有1200多個電池研發人員,其中包括125個高級專家、頂尖學術人才。未來,長安汽車還將投入100億元資金,力求在2024年將電池團隊擴張到3000人。有了人才,自然也就不用愁沒有技術。 綜合以上三個維度,我們完全可以說,長安汽車跨界的時機已然成熟,因此這屆廣州車展上,長安汽車正式宣布要進軍電池領域,并給自家電池品牌取名“長安金鐘罩”。 ![]() 長安的“金鐘罩” 在“長安金鐘罩”這個品牌下面,長安汽車同時布局了三條技術路線。 首先,從動力電池行業當前的格局出發,長安汽車將提升液態電池性能當作入局電池領域的重要一環。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的數據,今年1-10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94.9GWh。其中,三元電池累計裝車量93.9GWh,占總裝車量的31.8%,累計同比增長6.7%;磷酸鐵鋰電池累計裝車量200.7GWh,占總裝車量的68.1%,累計同比增長47.6%。 也就是說,目前磷酸鐵鋰、三元電池這兩種液態電池仍是當前行業的主流,因此長安汽車強調提升液態電池性能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眾所周知,液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溫度適應性等,長期以來都是它的痛點,長安汽車既然要為用戶打造更可靠的液態電池,必得在這三方面有所作為。 在能量密度方面,長安汽車承諾,會將充電倍率做到應用3C、普及5C、預研7C,從而實現充電7分鐘,續航400公里。 在安全性方面,用戶最擔心的是電池自燃,長安汽車對癥下藥,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據統計,60%的電池自燃是由電池熱失控引起的,所以長安汽車在隔熱上用力頗多。比如在電池上運用軍工標準新型隔熱材料,使用溫度比常規材料提升200℃以上,隔熱性能較行業水平提升了30%,能夠有效預防電芯起火。 不僅如此,長安汽車還借助云端大數據實時計算,力求將電池的安全風險扼殺在搖籃中。這種防護思路在新近發布的啟源A05身上也有所體現,啟源A05搭載的三元鋰電池采用了智慧溫控系統,通過對電池的實時動態溫控,保證電池正常的工作溫度。 針對一到冬天,電動車秒變“電動爹”這個問題,長安汽車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將電池和電驅系統結合思考,發明微核高頻脈沖加熱技術,以此解決低溫條件下的電池升溫難題。 而如果說長安在液態電池上這些努力,是對當下消費者需求的回應,那么長安在固態、半固態電池,以及新型電池領域的布局則體現了長安未雨綢繆的前瞻性戰略目光。 如前所述,液態電池存在諸多痛點,而固態、半固體電池盡管在量產方面有較大困難,但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有顛覆電動汽車業的潛力。 固態、半固體電池用固態或固液混合電解質取代液態電解質,因而電池結構更穩定,大大降低了短路、自燃的風險;同時,由于固態、半固體電池結構更簡單,在電池組封裝時,相同空間的電池組能夠容納更多電池,電芯占比提升,能量密度、整車續航里程與充電效率當然也就隨之提升了。 很顯然,無論對消費者還是對長安汽車自身來說,布局固態、半固態電池都是一種必然。所以長安汽車計劃聚焦半固態、固態電池的全新電解質材料、關鍵工藝開發,最遲到2027年推動固態、半固體電池逐步量產應用,到2030年全面普及半固體、固態電池,以此造福消費者,并構建自身核心競爭力。 長安汽車規劃的第三條技術路線是新型電池。 在這方面,長安汽車正在開展鋰硫電池、金屬電池等新型電池的原型電芯設計,一旦成功,電池能量密度將突破1300-1500Wh/kg,比之固態電池更具優勢。對于這項技術,長安汽車給自己設置的期限是,在2035年實現搭載應用。 看了長安汽車打出的這三張牌,真叫人由衷感嘆,“長安金鐘罩”不愧是“長安金鐘罩”,從能量密度到安全性,再到低溫性能,從當下到未來,方方面面,長安汽車都為用戶考慮到了,在這口“金鐘罩”的保護下,還有什么產品痛點能成為用戶的困擾呢。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