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河智能生產的智能遙控挖掘機批量首發,成為全國首家實現智能遙控挖掘機批量銷售和工程化應用的工程機械企業;華曙高科發布了工業級3D“打印機”新產品——全球最大成型尺寸金屬增材制造系統……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國際形勢復雜的背景下,湖南的先進制造業不斷創新突破,實現逆勢增長,展現強勁韌性。“高增長”離不開“高質量”,“敢為人先、創新引領”,已經成為眾多湖南制造企業的“內在基因”。 如今,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湖南響亮的名片,尤其是工程機械和軌道交通,已經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不少企業具備全球最領先水平,成為“世界標桿”。著眼未來,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創新引領,厚積成勢,湖南將不斷攀上新的“制高點”。 “高增長”離不開“高質量” 位于長沙經開區的三一重工,混凝土泵車等產品一字排開、整裝待發。“18號廠房”實行“兩班倒”滿負荷生產,到了晚上依然燈火通明、焊花四濺。
這只是湖南工程機械企業火熱行情的一個縮影。長沙市工程機械產業鏈推進工作辦公室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長沙市23家納入重點統計的工程機械企業實現總產值1240億元,其中四大主機廠總產值1159億元。 長沙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擁有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鐵建重工等4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以及200多家配套企業。疫情發生后,國內基建等固定資產投資加碼,這些企業搶抓市場機遇,努力實現逆勢增長。 作為湖南首家銷售收入過千億元、以鋼鐵為主業的企業,華菱集團近3年來產品銷量每年遞增10%以上。1至7月,在鋼鐵行業整體效益下滑的情況下,實現利潤58.3億元,同比增長9.8%。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高增長”離不開“高質量”。 去年,三一重工啟動了10大“燈塔工廠”建設,“18號廠房”便是其中之一,它代表了工程機械行業先進制造的最高水平。 記者在車間看到,全新規劃的柔性生產島內,100多臺機器人精準、有序運行,機械臂自動焊接轉塔、支腿。各種型號的AGV小車載著“重量級”的構件,在車間里自動取件、運輸、卸貨。 三一重工泵送公司副總經理蔣慶彬說,驗證“燈塔工廠”成果的兩大指標,一是“達產”,二是“少人”。相比一年多前,“18號廠房”的產能提升約50%、人力減少約40%。有數據顯示,三一重工的“人均產值”指標,已和卡特、小松等國際巨頭不相上下。 華菱集團則是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代表性企業。目前,華菱集團“鐵耗”指標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高爐利用系數全國領先;轉爐作業效率不斷提升,冶煉時間達到行業先進水平;鐵水成本持續改善,比行業平均水平低18元/噸。 不僅是這些千億級、百億級大企業,湖南一些中小制造企業同樣實現了高質量與高增長的“雙高”。 華曙高科是一家從事3D打印設備制造和銷售的“小而精”公司,也是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憑借“三軸動態聚焦”等核心技術,華曙高科銷售額從2016年開始每年增長30%至40%。 今年以來,疫情沖擊下出口遇阻,華曙高科研發的幾款大型設備迅速在國內打開市場。華曙高科董事長許小曙說,企業要在細分領域保持技術的領先性,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才能做到“更快、更好”。 創新引領鍛造核心競爭力 不久前,一臺最大開挖直徑達16.0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長沙第一產業園下線。這臺“國內最大直徑”的盾構機高度超過5層樓,整機長150米,猶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臥車間,可謂“國之重器”。 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掘進機研究設計院副院長張帥坤介紹,超大直徑盾構機集機械、電氣、傳感、光學等尖端技術于一體,對設備的可靠性要求極高。研發團隊依托以往應用成熟的自主設計與系統集成技術,以及系統關鍵零部件設計和加工制造技術,最終將超大直徑盾構機技術“拿了下來”。 曾經,盾構機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設備幾乎全部依賴進口。2007年,鐵建重工落戶長沙,10多年間成長為地下工程裝備領軍企業。正如鐵建重工董事長劉飛香所言,他們的初心就是要通過自主創新,實現高端地下工程裝備自主化、國產化、產業化目標。 事實上,“敢為人先、創新引領”,這是眾多湖南制造企業的“內在基因”。 總部位于長沙的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其產品“上天入地”,涵蓋工程裝備、特種裝備、航空裝備。目前,山河智能在全系列挖掘機、現代鑿巖設備、特種裝備等10多個領域,成功研發出200多個規格型號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產品。 在山河智能,很多員工習慣稱呼創始人、董事長何清華為“何老師”——他在業內是出了名的“技術派”。何清華說:“這條以自主創新謀求長遠發展的路,我和同行們會堅定地走下去。” 目前,湖南累計有16家企業和27個項目列入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和專項項目,位居全國前列。其中,長沙市國家智能制造項目數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株洲國創軌道科技有限公司獲評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成為全國第10個制造業創新中心。 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湖南形成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研發制造基地、全國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生產基地、全國唯一的中小航空發動機研制基地和飛機起降系統研制基地,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一臺電力機車、一列城軌車輛,需要的零部件多達上萬個,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有著“中國動力谷”之稱的株洲市,中車株機公司的電力機車、城軌車輛、動車組產品有70%的零部件能在本地完成配套,部分產品甚至高達97%。 “大約5公里范圍內,可以找到上萬個零部件的配套生產企業,也就是喝一杯咖啡的功夫。”中車株機公司有關負責人這樣向記者形容。而隨著產業鏈的延伸和完善,“中國動力谷”還在不斷提升“軌道經濟”的“含金量”。 今年疫情背景下,湖南進一步突出“產業鏈思維”,給20個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劃出了發展重點,出臺了提高創新水平、推進集聚發展、實施精準招商等措施。湖南的愿景是,到2025年,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產值力爭突破2萬億元,占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40%以上。 搶占“制高點”打造“新高地” “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這對地處中部內陸地區的湖南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競爭,如何搶占“制高點”,湖南已經蓄勢待發。 湖南省工信廳廳長曹慧泉認為,要突出湖南產業特色,加快優勢產業鍛長板、補短板,瞄準世界一流打造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 長期以來,一些關鍵核心零部件面臨“卡脖子”問題。今年,三一重工搭載自產高端發動機的新產品、“液壓油缸”等涉及關鍵零部件的新項目接連亮相。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經過這幾年的努力,工程機械產品國產配置率不斷提高,三一將進一步推動關鍵零部件的國產化,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中聯重科副總裁孫昌軍說,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技術方向,中聯重科在元件的智能化領域發力,攜手中南大學,聯合開展重點研發項目攻關,開發了總線多路閥、數控液壓缸等多類智能液壓元件,使產品有了中國自己的智能“心臟”和“肌肉”。 今年4月,湖南省工信廳發布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破零倍增”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建立10家資源整合、開放共享的重點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培育100家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核心服務機構,培育1000名創新工程師。 行動計劃中,“破零”是指每年實現300家以上中小企業發明專利零的突破;“倍增”是指到2022年,中小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研發投入強度、新產品綜合效益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倍增。上半年,湖南已有88家“破零”企業新增發明專利授權200項。 先進制造業的另一個“制高點”,則是數字化、智能化,以及與先進服務業的融合。 去年,湖南省發布了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計劃、湖南省工業互聯網App培育三年行動計劃。目前,湖南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超過100萬臺,接入設備價值超6000億元,工業互聯網整體發展水平保持全國領先。 9月28日,中聯重科舉辦的“嗨購會”在全國10多家網絡平臺開啟。當天,“嗨購會”吸引了336萬多人次在線觀看,斬獲訂單超32億元,這兩項數據雙雙刷新工程機械直播帶貨記錄。 遠不只是線上銷售,中聯、三一等制造企業都在全力“數字化轉型”,實現生產設備、產品、人員的“互聯互通”,設計、研發、生產、銷售的“共享共進”。這描繪出來的,是一幅“產品在網上、數據在云上、服務在掌上”的新圖景。 未來已來,誰主沉浮?對于湖南來說,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其勢已成,其興可待。 來源:新華社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