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翹首以盼的“直徑15.6米奧氏體不銹鋼整體鍛環”昨天終于從伊萊特成功發運了,話不多說,先讓我們一睹這件大國重器運輸途中的壯觀身影。
運送這件大國重器的拖車共有48個車輪,操作人員可以對車輪的轉向及拖車的前后高度進行獨立控制。整個拖車運輸時需要占用5個車道,在公安交警部門的護送下,這件大國重器高高聳立,煞是壯觀,沿途車輛和群眾也紛紛投來驚奇的目光,所謂自帶網紅光環應該就是這樣了吧。
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國慶節前的9月23日,我們的第一件直徑15.6米整體鍛環就已經發運,而今天運送的這件同樣是直徑15.6米,但是重量還要多上一倍。兩個工件的成功發運,標志著伊萊特順利完成了本次科研攻關,兩件整體鍛環雙環合璧,經過后續加工后,將正式用于我國最新的能源項目中。那么,這個超級巨環,除了“大”,還有什么“牛”的地方呢?再給大家介紹一下——
直徑15.6米奧氏體不銹鋼整體鍛環屬于重大科研專項,該項目采用了先進的綠色鍛造技術,即“增材制造+近凈成型”,它在極大減少材料、能源消耗的基礎上,同時解決了超大鍛件均質化制造的難題。也正因為這一“獨步天下”的技術,它曾2次登陸央視新聞
所謂增材制造,是指不同于傳統大鍛件使用的原材料,本次整體鍛環制造使用了一項李依依院士團隊首創的“金屬構筑”技術,研發團隊為每個鍛環使用了50多塊小型板坯,通過對接近250平米的金屬表面進行特殊處理,再通過高溫高壓,最終摞起來有四層樓高度的小板坯壓縮到一個五歲小孩的高度,從而讓他們重新“生長”成為一塊200多噸的整體的鋼坯。 那么這么做有什么好處呢?原來,傳統的百噸級大鋼錠制造,由于尺寸大,內外冷卻速度不一致,鋼錠在澆筑時很容易遇到元素分布不均,中心疏松、鎖孔等問題,而小型板坯由于制造上更容易精確控制,元素更均質,因此,最終鍛件的均質化制造也就能夠較好地實現。
而近凈成型制造,顧名思義就是鍛件的毛坯接近于最終成品,使用近凈成型加工的優點是材料損失少,能源消耗少,加工周期縮短。比如本次交付的2件整體鍛環,近50米的工件周長上沒有一道縫隙,整體軋制,整體成型。焊接部件和整體部件在可靠性上的差異,相信不過多解釋大家也都清楚。
那么,費了這么大勁造出的這兩件“大呼啦圈”有什么用處呢,原來這兩件巨無霸將被用于我國最新一代的能源項目,其中一件將作為基礎部件,承擔7000噸的整體構件重量。 一項創新技術的突破從來都不是容易的,整體鍛環項目從2016年開始立項攻關,期間經歷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項目團隊先后完成了直徑2米、5米、等截面模擬件;直徑16米設備能力驗證件;然后在今年才正式完成了等比例試驗件、兩件正式產品,總計3件直徑15.6米的奧氏體不銹鋼鍛環的制造。 來源:伊萊特股份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