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懸念,3月20日上市的吉利第二款“博”字輩新車,博越SUV充斥了當晚的微信朋友圈。與新車接踵而至的是各類諸如“中國最美SUV”、“顫抖吧,長城”等溢美之詞。 不 可否認,融合了沃爾沃技術的博越的確是一款值得期待的車型,更何況之前已有突破自主品牌中高級轎車“天花板”的博瑞作為鋪墊。博越與博瑞一母同胞,均出自 汽車設計大師彼得·霍布里之手。與博瑞相比,博越的設計無論從外觀到內飾都更為精細,也更具有中國元素。比如,其中控臺便融入了“西湖拱橋”的設計理念。 除 了顏值,吉利對博越的信心還來自博越多達10款車型、9.48萬元至15.18萬元的超寬價格區間。一次性推出10款不同配置的新車,這在以往的吉利并不 常見;而近6萬元的價格跨度,則顯示出了吉利咬定自主緊湊型SUV細分市場的決心。業內有好事者對比博越、長城哈弗H6、傳祺GS4及長安CS75后得出 結論:在低配車型上,博越并不占優;但在高配車型,吉利優勢明顯。 顯然,吉利 的意圖雖是上下通吃,但重心更偏重高配車型。這一點并不意外。3月22日公布的吉利汽車(00175.HK)2015年財報顯示:2015年吉利實現營收 301.38億元,同比增長39%;凈利潤22.61億元,同比增長58%。銷量方面,2015年吉利全年銷量51萬輛,增長221.%。其中,新帝豪、 新遠景、博瑞和金剛占總銷量76.4%;新帝豪又以占比39%為吉利“最暢銷車型”。在分析2015年財報時,吉利表示,主要受產品組合改善(即高價位車 型占比較高)帶動,2015年的平均出廠銷售價格繼續增加。 這對盈利能力長期羸弱的自主品牌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不僅可以改善公司財務結構,還能提高經銷商的生存質量。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隨著吉利新車,特別是“明星”車型越來越多,如何平衡包括“博氏”家族及其后續與吉利旗下現有品牌、車型的關系,是擺在吉利面前的現實問題。 打開吉利官網,不經意間,在2014年回歸“一個吉利”后的吉利汽車,旗下已包含了博瑞、新帝豪、新遠景、新金剛、英倫、新自由艦及海景等七八個品牌在內的19款車型。雖然在2014年吉利曾對原有車型譜系進行了重新梳理,但時至今日,繁復的車型名稱仍讓業界眼花繚亂。 這樣的結果帶來的決不只是“視覺”上的混亂,更重要的是內在車型定位之間的交叉重疊,以及對上千家經銷商利益關系的平衡。 在“博氏”兄弟上市前,這一矛盾或許并不突出,畢竟除新帝豪一枝獨秀外,吉利旗下其余車型的市場表現均半斤八兩,并且吉利經銷商體系在此基礎上已達成了某種平衡。但隨著盈利能力更強,以及同樣值得期待的博越的上市,這一平衡已被打破。 不僅如此,吉利與沃爾沃共同研發的基于CMA架構的新車有望于明年第17周(4月)左右上市。這一代號為“V”項目的首款新車將于今年年底在吉利臺州路橋基地下線。按照計劃,這一全新品牌將同樣歸屬吉利。 屆時,在實現CMA架構、FE平臺(緊湊型轎車可擴展平臺)和KC平臺(大型車平臺,博瑞、博越均出于此)三大平臺全部投入運營后,吉利的新車數量將蔚為可觀。當然,與之相伴隨的,將是一種“幸福的煩惱”——眾多明星產品的定位區隔。 早在吉利提出實施戰略轉型,并將沃爾沃收至旗下后,吉利便曾有過對標豐田-雷克薩斯的想法,即,沃爾沃—新品牌—吉利(GEELY)由上而下的不同品牌定位;而彼時的全球鷹、帝豪和英倫則成為“吉利”品牌下的產品品牌,就像豐田旗下的凱美瑞。 從簡入繁易,由繁返簡難。隨著“博氏”家族的日益豐滿,無論是旗下品牌、產品梳理,還是經銷商體系的再造,吉利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