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概念: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李克強關于“車聯網”的定義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他提出,車聯網是車內網(CAN/LIN)、車際網(V2V/V2I)、車載移動互聯網(Internet)“三網”融合的智能系統,它是智能動態信息服務和車輛智能化控制的重要手段,可服務于汽車智能制造、電商銷售后市場等環節。 車企加速布局車聯網 在2月22舉辦的2016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Mobile World Congress)期間,多家汽車制造商和通訊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打造車聯網。其中吉利與愛立信牽手,保時捷和AT&T結盟,奧迪也延長了同AT&T的合作期限。 ■ 吉利牽手愛立信 2月22日,全球最大的無線設備供應商愛立信宣布與中國吉利汽車合作,將以愛立信車載聯網云平臺為基礎,聯合開發車聯網設施。吉利將通過車-車V2V、車-設施V2I,為用戶提供高級安全功能,讓車輛維修保養便捷化。 此次吉利集團與愛立信在車聯網領域的合作,表明吉利集團布局智能及互聯網汽車的決心,未來,愛立信將針對吉利和沃爾沃品牌以及不同車型提供車聯云平臺服務。愛立信表示,此次合作為吉利汽車集團平臺化戰略邁出至關重要的一步。吉利汽車研究院副院長胡紅星表示,這將是一個開放共享和協作共贏的平臺,將推動整個車聯網產業鏈的發展。 ■ 美國AT&T簽訂兩份合作協議
2月22日,美國AT&T公司與保時捷聯合宣布,簽署有效期長達數年的協議,AT&T將幫助保時捷在美國打造聯網汽車,從2017款車型開始為保時捷在當地提供聯網服務。 布局車聯網動力分析 ■ 規模巨大:2020年聯網車比例高達75% 車聯網未來的應用主要在移動管理、車輛管理、娛樂、健康與人身安全、自動駕駛、安全性和家庭互聯等七個方面。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的數據,隨著車載通訊系統不斷推陳出新,更多新車型將設置基本的車聯網系統。到2020年,全球的聯網車比例將高達75%,而車聯網持續成長中的收益也將達到29.4億美元。如上汽通用宣布,基于安吉星的服務,2020年上海通用旗下產品100%實現互聯。 此外,不少汽車廠商也計劃2020年前在量產車型上搭載車聯網技術,如果按這些計劃的時間表來倒推,2016~2017年,中國前裝車聯網市場可能進入爆發期。因此,無論是汽車廠商還是供應商,都希望希望能抓住車聯網“爆棚”的市場機會。 ■ 政策指引明確:工信部首提車聯網未來規劃 早在2010年,我國交通部便提出推動車聯網建設,并將車聯網列為國家重大專項中的項目之一。2011年,《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出臺,明確提出物聯網將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領域率先部署。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7月初,國務院發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著重提出加快車聯網、智能汽車等技術的研發、應用及標準化,車聯網成為“互聯網+”最典型的應用領域之一。 2015年12月,工信部正式對外發布《關于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首度提及車聯網未來發展規劃,提出要出臺《車聯網發展創新行動計劃(2015~2020年)》,在頂層設計上,全面推動車聯網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分析指出,《通知》明確了車聯網未來的發展方向與領域,這意味著車聯網經過多年的醞釀之后,將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5年黃金期。 從目前來看,政策的頂層設計已經凸顯了車聯網及前瞻科技的戰略重要性,關鍵就看國內車企的行動到底有多快,而這也將決定在此輪比拼中,誰會有更多的先發優勢。 ■ 應用第一步:進軍共享出行 2016年開年,通用、福特等汽車廠商加緊進軍P2P、分時租賃等共享業務新模式。這些新興汽車出行服務模式,無不與車聯網技術緊密相聯,必須依賴于后者才能實現商用。 以安吉星為代表的車聯網應用,被通用汽車視作為車主提供“增值服務”的一大利器。基于這一技術,通用汽車在2016年1月接連祭出三項大招,首先以5億美元投資美國共享出行服務商 Lyft,隨后收購了從事汽車共享業務的Sidecar公司,還宣布其旗下的新共享服務項目Maven。Maven的用戶也無需使用鑰匙,僅通過智能手機,便可以與車輛進行無縫互聯。 1月福特汽車也宣布推出FordPass項目,這一項目聚焦于車載技術、移動出行、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技術。據悉,FordPass將于今年4月在美國和加拿大推出,下半年陸續進入中國、歐洲、巴西等市場。 此前,寶馬集團2015年11月曾宣布收購中國的一家先鋒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并稱此次收購是為“開發和擴展該企業在華業務版圖”。據了解,這家公司正是寶馬計劃在中國進入汽車共享、租賃等業務的重要實體之一,而其部分新出行服務的業務也將依托于這家公司。 此外,戴姆勒旗下汽車共享品牌car2go已進入中國市場,并在重慶率先投入運營。再加上沃爾沃與易到用車,英菲尼迪與“滴滴出行”等各種層面的合作,各大汽車廠商正在共享出行服務領域加速推進。 從商業的角度看,車聯網技術不僅演化出汽車產品新的屬性,更是對汽車廠商身份“角色”有了新的定義。 2015車聯網發展特點 ■ BAT:立足于互聯網優勢開拓“第四屏”互聯市場 車聯網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作為網絡巨頭,BAT都已經從戰略意義上進行了車聯網布局。BAT的共同特點是都看中了車載中的那塊屏,也就是所謂的“第四屏”。他們認為這是實現車聯網的重中之重,從而在此上大做文章,推出了一系列相關產品。 百度2015年年初發布CarLife車聯網系統,從而拉開了BAT在車聯網領域的競爭。阿里、騰訊自然不甘落人之后:阿里收購高德地圖,研發“YunOS”作為進入車聯網的敲門磚;騰訊打造車聯開放平臺,推出車載ROM、車載APP和“我的車”三套產品體系。
樂視與BAT決戰“第四屏”的思路不同,其更關注汽車本身和智能硬件。盡管一直以來,樂視的營銷攻勢迅猛,宣傳推廣做得很高大上,但是目前真正落地的產品 并不多見。 ■ 車企:從車出發以合作姿態并軌車聯網 車企也是推動車聯網生態和產業發展的重要角色。目前已有多家車企提出車聯網解決方案:比如豐田的G-Book,注重直觀的界面以及豐富的信息功能;通用汽車的OnStar,在安全駕乘上下了功夫,注重用戶的操作簡便性以及緊急情況下對車主的協助。寶馬的iDrive,目前已經更迭到了第三代,而且這一代的系統可以觸摸控制。福特則借助AppLink探路應用生態系統,通過藍牙或USB接口,在手機與車輛之間搭建數據連接。 車廠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研發車聯網技術,其目的是提升車輛的駕駛安全性、提升車輛的信息技術水平。從目前來看,也取得了一些的成果,車機互聯的產品也在逐步的推進,然而由于創新思路不足,只是在單點技術的提升,并沒有從產業鏈全局考慮,產品也沒有從汽車產業鏈上進行融合。作為車聯網發展的核心力量,車企更應該以開放的心態來推動整個車聯網生態的發展。 據了解,當下國內大多數自主品牌車企,并沒有表現出對車聯網以及自動駕駛等前瞻科技應有的重視。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理事長付于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對中國車企智能化發展現狀表達過擔憂:“國內很多車企就是在炒作概念,根本沒有真正投入搞智能化,這種趨勢很危險。” ■ 圖商:地圖資源成為搶手貨 高精度地圖是車聯網的標配,地圖資源在2015年成為搶手貨。2015年4月,四維圖新宣布,公司使用自有資金約2.96億元對圖吧進行投資,將以圖吧集團為主形成獨立的車聯網事業群,統一制定戰略規劃。 其后不久,諾基亞Here地圖傳出出售消息,立刻引來各方哄搶,最后,德國三大汽車制造商戴姆勒、寶馬、奧迪以25.5億歐元聯手完成對Here地圖的收購。 圖商被收購或被控股背后,是其地位的凸顯。未來,誰掌握地圖資源,誰就更有希望在車聯網領域占據主導權。縱觀目前的車聯網和無人駕駛技術,無不以地圖作為基礎。騰訊和四維圖新推出的車載互聯網解決方案“趣駕WeDrive”,谷歌和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等,皆離不開這個核心要素。 就目前來看,電子地圖服務商們應該利用其在車聯網產業鏈中的自身優勢,通過鏈接上下游產業關系,進行縱深整合,建立起生態產業鏈圈,推動產業良性運轉。 ■ 通信行業:中間環節突圍更需上下游配合 此外,移動通信也是車聯網的中堅力量。從目前的形式來看,中國通訊行業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更加側重于汽車前端市場,而中國電信則是前后端一起布局。 2012年,中國電信將以商用車、乘用車、新能源車等車載服務作為切入點,合作開展上海地區車聯網與車載信息服務項目的研究探索,2014年在無錫發布了中國電信車聯網智能交通信息服務系統;而中國聯通也和愛爾蘭CubicTelecom簽署合作協議,共同給特斯拉提供汽車信息化全面解決方案,為中國的特斯拉用戶提供汽車信息化服務。與其他通信公司不同,中國移動與德國電信簽署合資協議,成立車聯網合資公司,依托德國電信的車聯網平臺技術,以及中國移動的網絡資源、本地業務開發運營經驗,面向車載前裝、后裝市場提供硬件、車聯網云平臺、系統集成和運營以及內容服務端的車聯網解決方案。 不過車聯網鏈條冗長,通信行業作為中間商,只能通過上下滲透延伸到車聯網的鏈條中,在技術層面沒有獨特性,對用戶的需求無法實時掌控,通信行業想要將產品落地,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專家分析:2016國內車聯網發展影響因素 飛馳鎂物創始人王強認為,樂觀估計,2016年國內車聯網前裝滲透率有可能會接近10%,不過,2016年國內車聯網的普及和發展情況,還將受諸多因素直接影響。 一是整車廠相關決策層對車聯網的認識能否進一步深入。現階段車聯網的作用,還是通過不斷更新和升級應用,以培養用戶習慣為主,同時盡快探索最佳的商業模式,因此,現階段不能單純用投入產出比來衡量車聯網的價值,它是傳統汽車企業轉型的必經之路。 二是要有可行的車聯網商業模式。王強認為,成功的車聯網商業模式必須要基于對汽車本身數據的挖掘、分析和利用,其應用范圍相當廣泛,比如智能交通數據采集、提供智慧城市內的場景需求、提升城市道路通行效率并減低擁堵,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一輛車的利用率(汽車共享)等。 三是整車廠思路的轉變。更多的整車企業在謀求從傳統汽車制造商向汽車出行服務商的轉變,將會加速車聯網的發展。諸如寶馬成立新的Digital Service部門,大眾收購黑莓研發中心,觀致汽車成立Mobility事業部等。無論是放眼全球還是在中國范圍內,2016將相關案例會越來越多。 四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純電動汽車對車聯網的需求是剛需,隨著電動汽車銷量的增長,對車聯網的需求會越來越旺盛、要求自然也會越來越高。 結語 毫無疑問,車聯網將有大量的商機可以挖掘,尤其是無人駕駛普及之后,將會產生大量的互聯網服務需求。我國車聯網的發展需要跨產業的通力合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規劃的前瞻科學以及企業的開放合作,以打造全新商業模式。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