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在寶馬內部傳聞許久的“大事”終于靴子落地。寶馬中國宣布,從4月1日起,劉智博士將接替許智俊先生擔任寶馬(中國)汽車貿易有限公司 總裁。劉智也是寶馬中國自成立以來首位中國籍的銷售總裁。據悉,許智俊在完成工作交接之后,將調任寶馬集團亞太區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回到新加坡。 應該說,這次調整是在意料之中。許智俊自2005年寶馬(中國)汽車貿易公司成立開始,一直擔任該公司總裁,幾乎完整見證了寶馬進口車在中國發展歷 史。而1958年許智俊畢業于英國達勒姆大學,作為一個外籍華人(新加坡籍),早在1997年就加入寶馬的許智俊是外企在中國初期發展所偏愛的人才類型。 從在中國的跨國車企來看,企業中的高級管理人才多來自新加坡、臺灣地區,而真正來自大陸地區的本土化人才少之又少。當然,許智俊為寶馬的在過去10 年時間中的發展,功不可沒。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康思遠用了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以其豐富的經驗把寶馬集團在華進口車業務推進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 而繼任者劉智,也是寶馬中國老員工,從寶馬內部一步一步做起,轉戰了多個崗位,并且是營銷方面的經驗豐富,相信能為寶馬未來帶來新的思路。劉智開起 來跨國汽車公司在華人才任用的先例,但這此后必然會成為新的常態。還需要看到的是,不僅僅是寶馬,在華的豪華品牌們也正通過集體改變,來尋求建立新的發展 模式,適應新常態下的中國車市和消費。 未來,不斷完善的營銷體系建設、加緊布局產品市場,抓住時機推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并加強與消費者溝通等本土化措施,將是決定車企勝負至關重要的因素。 為何頻繁調整? 寶馬的改變有一些深刻的行業和自身背景。去年,寶馬在中國出現了一些“新狀況”:首先,盡管去年全年實現正增長,但寶馬在2015年出現了近十年來 的首次單月負增長;其次,寶馬出現了前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史登科離職之后第二次較大的人事變動,包括時任大中華區總裁安格調離,以及負責銷售的副總裁王洪等 高層的離職;第三,寶馬的國產車銷售占比已經大幅度超過進口車,國產車占比為65%,而近三年該數字以每年五個百分點的速度急速提升;第四,中國豪華車市 場的整體增幅已經從2014年同比23.1%的增速降低到2015年的5.3%。 這四點共同說明了一個問題:寶馬去年的增幅放緩表明寶馬在自2004年開啟本土化生產之后的“本土化進展”已經不足以支撐起寶馬進一步的“原力釋 放”,寶馬需要進一步深入中國、了解中國,獲得成立百年之后的新動力。寶馬在本土化上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坐。以奧迪為例,其國產車比例超過90%,高層幾乎 全部都是中國面孔,而在渠道的布局上,奧迪深入三四線的完整而高效的渠道,可以將任何競爭對手比下去。在過去十年,寶馬經歷15倍的增長,而如今其要尋找 更有效、更深入市場的本土化體系。 這不僅僅是短暫的化解當下的發展壓力,也是尋求未來可持續的增長要求。拉長時間線來看,“可持續”是貫穿于寶馬一百年歷史的核心詞語,而如今在中國 市場,這個詞語也被越來越多的提及。但在市場端,這個詞語真正被重視,可能還是近兩年的事情——高速增長下,問題往往被成績掩蓋,這也是發展的“光暈效 應”。特別是在市場急劇變化,豪華車市場整體已經陷入“相對低速”的時代——不管是對哪一家企業,調整已經勢在必行。 而劉智的升遷,在此時被媒體解讀為“開啟本土化2.0時代”。這雖然是一個標志性事件,但應該說明的是,所謂“本土化”是一個龐大體系的變化和升 級,從人才到采購、研發到品牌等多個層面的改變。而劉智的升遷也是在這個過程之中的“順勢而為”。實際上,從去年康思遠履新寶馬大中華區總裁一職就可以看 出,寶馬集團在中國的管理思路上有所改變——這或許是空降安格之后,寶馬德國總部獲得的經驗。 新階段的挑戰 但對寶馬而言,有理由相信其身上的壓力一點也不小。如果我們稍加留心,寶馬中國近幾年“火速提拔”干將的新聞并不少。寶馬曾經一口氣任命五個副總裁,而時隔不到一年,就又火線提拔了三位副總,今年又進行大調整。這種狀況值得寶馬警惕。 曾經,作為中國本土化佼佼者,寶馬在華曾經聚攏了大批優秀的本土高級管理人才,或者至少也是熟知中國市場的人才。雖然企業的人事變動不可避免,但寶 馬近兩年這種人事變動頻次明顯高于以往。這一方面的原因是,后進入的豪華車品牌通過大量的挖角,已經讓曾經的奧迪、寶馬、奔馳流失了不少人才。 此時,寶馬剛剛宣布悅戰略進入到“2.0”階段,旗艦車型新7系剛剛導入中國的關鍵期,寶馬顯然需要盡快組建一支新的“英雄聯盟”,完成開疆辟土的 大任。從目前來看,寶馬的調整顯然還會繼續,比如劉智的繼任者還沒有公布——有消息說,寶馬北區副總裁Reiner Braun接替前者。 此外,有消息稱,寶馬中國和華晨寶馬在此次人事調整之后,還將很快做出進一步的調整,旨在提高內部人才儲備、促進管理層的年輕化、本地化,強化兩家 公司之間的相互協作,這些調整可能涉及若干部門——此番人事的變動很可能只是寶馬大調整的開始。不過,經濟觀察網記者向寶馬求證此事,并未得到官方的確 認。 然而,不論如何,從現實層面來說,這種調整更像是寶馬在進入“康思遠時代”之后,在怎樣滿足更挑剔的消費者、迎接更艱難的增長和提升團隊凝聚力的必 經的轉型階段。中國豪華車市場,已經從高速增長進入低速發展期,未來比拼的將是真正的實力——要在這樣一個市場環境下繼續前景,寶馬或者是其他品牌無疑都 需要拿出更多的行動和誠意。 集體改革 當然,這也是其他豪華車品牌共同面臨的問題,走在前面的寶馬、奧迪、奔馳均已經掀起改革。比如奧迪,其已經宣布將在今年將總部搬遷至北京,其新選擇 的辦公地點與寶馬北京總部相距咫尺。作為最先在中國開啟本土化生產的“老大哥”,奧迪在去年也遇到了發展難題,內部調整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一汽大眾將今 年關鍵定為“發軔”,意為破除困難再出發,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而在產品上進行了大革新,渠道上矛盾也早提前爆發的奔馳,雖然去年走上了發展快車道,但其也在尋求穩定的業績,其在中國市場正試圖通過智能汽車、新 能源汽車等多個方向突破,以超越對手。除了這三者,捷豹路虎、凱迪拉克、沃爾沃、雷克薩斯、英菲尼迪等實力競爭者也在背后開足馬力追趕,并用一切可能的手 段來推進內外部的調整,搶奪市場。 其中,捷豹路虎已經開啟了本地化生產兩年,在經歷了去年的整合動蕩之后,逐步安定下來,但是如何使得聯合營銷管理機構(IMSS)更加有效,股東雙 方更加和諧,一直是一個問題。其捷豹品牌的表現也一直需要進一步提振,也是管理團隊所面臨的難題一個。至于雷克薩斯、凱迪拉克、沃爾沃這三個實力競爭者, 也都面臨著自己的挑戰,比如沃爾沃的高端產品無法實現突破、自身品牌形象需要進一步年輕化,其也潛在高層人事變動的可能。 而在年前剛經歷了高層變動的英菲尼迪,其未來的走向如何也值得而關注。盡管新的管理層已經明確表示不會進行大的改變,但這只是大的戰略方向,在具體 的實施策略上,英菲尼迪會有一些改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必要的改變。而就寶馬來說,其在2016年也安排了大量產品,據悉有超過 10款新產品投入中國市場。在加上如今的調整,其以大膽的手段推進中國市場的提升,以捍衛豪華車全球老大的地位。 簡單而言,在最近兩年中,豪華品牌們將會進行新的調整,這是由市場環境所決定,也是由其在中國的發展階段而決定的。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