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與現有傳統技術并不矛盾 近一年多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持續快速增長,世界汽車產業的關注焦點再一次回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成敗似乎已經不僅僅是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同時也關系著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命運。 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平指出,在世界汽車工業百余年的發展史中,經歷了裝配流水線、多品種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的三次變革,由于電動汽車與互聯智能化技術的興起,當前正在經歷著第四次重大變革。圍繞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互聯網化的發展趨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顯然是對這些技術的融合,而不是割斷與傳統汽車技術的關聯。 對此,陳平表示,汽車產業目前主動迎接電動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但傳統汽車技術以及傳統汽車的輕量化、智能化、互聯網化等技術也在逐步向電動汽車匯聚。雖然目前已經有不少IT、化學企業布局到新能源汽車產業之中,但以汽車本身為載體的技術仍將會是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向前的重要因素。 周舟也認為,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也要高度關注節能技術的產業化研發與攻關,因為這是現實中更可以解決和應用的技術。我國在節能技術應用上同國外差距較大,當前大部分節能技術在國外已成熟應用,同時也是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的基礎共性技術。在新能源汽車技術與產業規模尚未有效突破前,節能技術更具技術與成本優勢,且提升潛力巨大,國家應大力支持引導自主企業加速節能技術,尤其是高效發動機、先進變速器、混合動力系統、智能電子電器、車量化材料的產業化攻關。 網聯智能化是融合發展方向 如果問汽車未來三大技術變革是什么?也許有人隨口能說出:電動化、智能化、輕量化。對不對呢?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化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李克強認為,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汽車未來三大技術變革應該是: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 對于智能汽車的定義,可謂是五花八門、人說亦云。但李克強對之的定義很明確:在普通汽車的基礎上增加先進的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等裝置,通過車載傳感系統和信息終端實現車與X(人、車、路、云等)智能信息交換,具備智能的環境感知能力,能夠自動分析汽車行駛的安全及危險狀態,按照人的意志到達目的地,最終實現替代人來操作的新一代汽車。 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關鍵除了本身的智能之外,必須由車內網、車際網、車載移動互聯網組成的三網融合的車聯網來支撐。李克強認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可在多個方面解決實際問題,如交通安全、交通效率、節能減排。通過智能網聯汽車的應用,交通事故率可降低到目前的1%,道路交通效率可提高10%,協同式交通系統可提高油耗經濟性20%~30%,高速公路編隊行駛則可降低油耗10%~15%,甚至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隨著駕駛負擔的減輕以及車輛共享的普及而變得更加輕松便捷。 盡管智能網聯汽車是一種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技術的緊密結合,但李克強同時也指出,智能網聯汽車的開發,應是互聯網思維與工匠文化的結合,它并不能憑空站在傳統形式汽車之上獨立地發展。對此,陳平也提出,智能汽車+電動汽車=智能電動汽車。確實,在電驅動基礎上的智能汽車,或者是已經智能化的電驅動技術,可能是未來能夠融合節能、新能源、智能互聯三大技術方向的一個結合點,可以說是汽車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 相關管理與核心技術是關鍵 對于與節能相關的政府管理工作,是公眾對相關企業和相關產品了解和促進企業進步的重要手段。 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對于中國乘用車燃油耗限值的法規,不僅國內的企業非常關注,一些在中國市場長期運作的海外背景企業也頗為關心。來自吉孚動力技術(中國)有限公司標定與應用部的經理DavidBarnett先生就提出,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公布企業平均油耗限值未達標企業名單,并禁止向未達到油耗限值標準的新車型發放生產許可證,同時未達標企業將按照要求進行整改,并可自行通過與其他企業組合的方式來滿足企業平均燃油耗法規的要求。 從管理回到技術本身,不管是傳統技術的新發展,還是新能源技術的進步,都離不開一些核心關鍵技術的支撐。對此,主管汽車產業的工信部相關部門負責人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國主要汽車集團在乘用車平臺技術、發動機系統、動力電池系統集成等領域仍未完全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尚未形成完整工業體系和開發能力。因此,突破關鍵零部件和共性技術是中國制造2025所提強國目標的關鍵和重點。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