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制造開啟“2025”快車道。說到中國制造發軔,就不得不提沈陽機床集團——新中國第一臺普通機床、第一臺搖臂鉆床、第一臺數控車床均誕生于此。未來10年,它仍將在“中國制造2025”重大戰略中承擔職責。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沈陽機床集團歷經模仿、引進、收購、合作研發等諸多磨難而不得,最終回到原點:自主創新。它歷時7年多投入11.5億元,攻克數控核心技術,成功研發出基于互聯網條件下的i5智能機床,實現從“制造”向“智造”的新突破,引起國內外業界廣泛關注。 沈陽機床集團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制造業的生存現狀與發展路徑:中國機床行業乃至中國制造業正承受西方高端技術和周邊國家低成本優勢的雙重擠壓,遭遇高端產業低端化、利潤微薄的尷尬。盡快依靠自主創新改變缺少核心技術局面,對中國制造大業生死攸關。 “缺魂”:“造飛機掙了個種土豆的錢” 一臺數控機床,機身是硬件,控制機床運轉的數控系統是軟件。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將機身稱為“體”,將數控系統比作“魂”。關錫友說,因為“缺魂”,中國機床行業吃盡苦頭。 2014年,作為全球第一大金屬切削機床企業的沈陽機床集團,銷量5.6萬臺,數控機床產值占比達到77%。這些機床的“體”是中國自己制造的,而“魂”即控制系統卻主要從日本發那科和德國西門子公司買來的。 關錫友告訴記者:“一臺售價35萬元左右的數控機床,進口數控系統時,對方開價最高達到28萬元,逼得中國機床制造陷入成本困境。” “我們雖然說造的是高檔數控機床,但和普通機床的毛利率基本一樣。這真是‘造飛機賺的卻是種土豆的錢’。”沈陽機床集團高級副總裁兼CEO劉巖非常無奈。 更讓人尷尬的是,每賣出一臺數控機床就幫德國和日本公司賣出了一套數控系統,后續維修服務都由這兩家公司來承擔。他們因此又賺取了20%的高額利潤。 關錫友發現,一切銷售的成功都是別人的勝利,中國機床企業成了德、日企業在中國最大的免費經銷商,在為別人打工。 據了解,2011年,國內金屬加工類機床消費總額達到350億美元的歷史高峰,其中,國產機床份額約占70%。到了2014年,消費總額降低到263億美元,國產機床占比下降到50%以下。 數據再清楚不過地顯示了中國機床行業的困境:中國的機床市場份額正在不斷被國外高檔產品所蠶食。而國產機床由于缺少核心技術,需求萎縮,加上人力成本上升,市場和贏利空間一再被擠壓。
機床是工業的母機,機床行業的冷暖也從一定程度上成為測量中國制造的晴雨表。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高級顧問邵欽作認為,機床行業出現的困難映照出的是當前中國制造業的困境——產品檔次不高,缺乏核心技術。市場火紅時還能過日子,一旦市場變冷,最先遭遇寒流的是中國企業。因此,邁向“中國制造2025”,中國機床業必須尋求突圍。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