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美洲和歐洲三大區域的發展結果各不相同:亞洲滯銷,美洲增長明顯,歐洲持續發展。 2007年,大約有21000臺工業機器人供應至美洲,這比2006年度增長17%。根據IFR的信息,這種良好的結果可以使得西方制造廠商加強投資,他們訂購的機器人數量比2006年多出52%。向美國的供貨數量提高了12%,達到16600臺;向加拿大的供貨數量提高了67%,達到2900臺;巴西為700臺,位居第三,但比2006年增長了62%。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建立了9個機器人產業化基地和7個科研基地。產業化基地的建設給產業化帶來了希望,為發展我國機器人產業奠定了基礎。
1、美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分析 至2003年末,在美國運行的機器人總量為112400套,比2002年增長7%。2007年底,運行的機器人數量達到145000套。就每萬雇員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進行統計,至2003年末,美國制造業中,每1萬雇員擁有63個工業機器人。盡管從排名上說,美國已經進入世界前十名,但其與前幾名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僅相當于德國的43%,意大利的54%,歐盟的68%。與普通的制造業相比,美國汽車工業中每萬個產業工人擁有的工業機器人數量大大提高,達到740個,但仍然遠遠低于日本(1400個機器人)、意大利(1400個機器人)和德國(1000個機器人)。 注1:至2003年底,日本每萬名雇員擁有322臺機器人。但日本在2000年以前的統計數據,包括了所有機器人的數量;2001年以后的統計數據排除了除專用加工機器人外的專用機器人,與各國數據才有了可比性。 注2:至2003年底,韓國每萬名雇員擁有138臺機器人。但韓國的數據包含了所有類型的工業機器人。美國是機器人的誕生地。早在1962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比起號稱機器人王國的日本起步至少要早五六年。經過40多年的發展,美國現已成為世界上的機器人強國之一,基礎雄厚,技術先進。綜觀它的發展史。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期間,美國的工業機器人主要立足于研究階段,只是幾所大學和少數公司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工作。那時,美國政府并未把工業機器人列入重點發展項目,特別是,美國當時失業率高達6.65%,政府擔心發展機器人會造成更多人失業,因此既未投入財政支持,也未組織研制機器人。而企業在這樣的政策引導下,也不愿冒風險,去應用或制造機器人。致使錯過了發展良機,固守在使用剛性自動化裝置的層面上。這不能不說是美國政府的戰略決策錯誤。 70年代后期,美國政府和企業界雖對工業機器人的制造和應用認識有所改變,但仍將技術路線的重點放在研究機器人軟件及軍事、宇宙、海洋、核工程等特殊領域的高級機器人的開發上,致使日本的工業機器人后來居上,并在工業生產的應用上及機器人制造業上很快超過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 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美國才感到形勢緊迫,政府和企業界才開始真正重視機器人。制定和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鼓勵工業界發展和應用機器人,另一方面制訂計劃、提高投資,增加機器人的研究經費,把機器人看成美國再次工業化的特征,使美國的機器人迅速發展。80年代中后期,隨著各大廠家應用機器人的技術日臻成熟,第一代機器人的技術性能越來越滿足不了實際需要。美國開始生產帶有視覺、力覺的第二代機器人,并很快占領了美國60%的機器人市場。 盡管在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史上,美國走了一條重理論研究,輕應用開發的曲折道路,在普通制造領域喪失了一定的機會和市場,但這在某種程度上卻確保了美國機器人技術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機器人的技術更加全面、先進,適應性也很強。 具體體現在:機器人性能可靠,功能全面,精確度高;機器人語言研究發展較快,語言類型多、應用廣,水平高居世界之首。此外,美國機器人的智能技術發展也很快,其視覺、觸覺等人工智能技術已在航天、汽車工業中廣泛應用,高智能、高難度的軍用機器人、太空機器人等發展迅速,并已經實際應用于掃雷、布雷、偵察、站崗及太空探測方面。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