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本該頤養天年,然而年近60歲的老工人李書乾不顧自己腿部有傷疾,依然和年輕人一起拼搏在一線,上高、配線、調試,樣樣干在最前面。他就是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熱處理分廠電工李書乾。從事電氣設備維修工作40余年,他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被大家稱為“電氣大拿”,先后獲省特等勞動模范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譽為“敢于挑戰行業尖端技術的工人發明家”。 普通電工圓成才夢 1980年,25歲的李書乾從部隊復員后被分配到瓦軸集團熱處理分廠,成為一名電工。由于在部隊時就從事電器維修,這個工作在他看來可謂輕車熟路,但沒干幾天,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兒,卻改變了他對這份工作的看法,也深深影響到他后來的處事原則。 有一次線圈燒了,他找個備用線圈換上,可一連換了幾個線圈都燒了,李書乾很上火,師傅回來后換上另外一個線圈,故障馬上排除。李書乾請教師傅后,才知道是自己換的線圈阻值不對。這件事讓他明白,要做成事絕不能吃老本。從此,在單位他虛心請教師傅、模擬故障實驗,回到家,他大部分的時間就是看書。30多年來,李書乾不斷學習、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生產實際,刻苦自學,寫下了15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研讀了80多臺設備的技術資料和圖紙。 李書乾開始嶄露頭角,成為業務骨干,他先后20余次參與或主持外國進口設備的技術談判和大修驗收,并在瓦軸集團大規模引進技術、進行升級改造之時,以考核第一的成績首批被選調到公司引進設備中心,與外國專家、工程專家一道,專門從事引進設備的安裝、調試與維修。 敢于挑戰尖端技術的工人發明家 在中國高速鐵路快速發展過程中,瓦軸集團公司承擔著鐵路提速軸承研發制造的重任。李書乾和公司其他技術專家承擔了淬火壓床的研制任務。他設計的plc程序將機床的靜態淬火創新為動態旋轉淬火,使鐵路提速軸承的芯部硬度提高了25%,產品的變形量減少了30%,實現了鐵路提速軸承熱處理質的飛躍。他用事實證明,精密高端軸承不僅能夠“中國制造”,還能實現“中國創造”。這臺自主研發的設備可替代進口機床,節省購置資金1200萬元。該項技術成果榮獲“全國職工優秀技術成果獎”、“遼寧省優秀技術成果一等獎”。 國外專家長時間排除不了的疑難故障,他也能手到病除,讓外國專家向他直豎大拇指,管他叫老師。 引進德國的“多功能滲碳電爐”加熱執行器燒損,德國專家堅持更換原廠配件,但需要從國外進口,而生產和市場又不能等,李書乾用國產配件將其修理好后,又和德國專家一起對電爐運行程序進行了優化升級,延長了加熱執行器的使用壽命,節省30多萬美元。該項技術成果獲“全國機械工業職工技術改進創新優秀成果獎”。 30多年來,李書乾先后改造老設備120多臺(次),完成技術創新23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中有3項獲國家、部委的獎勵,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達7000多萬元。他所發明的“電爐運行節拍控制器”,實現了手動到自動的變革、無控到自控的創新,引領著國內軸承行業熱處理電控技術的發展,該成果已獲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滲碳電爐加熱控制方法”不僅攻克了傳統控溫方式的弊端,還開創了工業電爐加熱控制新技術的先河,一舉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并獲國家發明專利。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