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占中端市場 2014年,中國機床產業困難重重,有業內人士直言去年是十幾年來行業最難熬的低谷,全國多數機床企業陷入虧損,一批企業宣布倒閉。 如此看來,過去幾年關于傳統產業轉型的討論或是嘗試在市場反映層面并不理想,這或許一方面是由于傳統的制造業仍處在周期的下行通道中,盈利與估值的拐點仍未臨近,因此行業內部催生變革的壓力沒有這么迫切。另一方面也可以認為,行業相關的積累仍處于初級階段,沒有達到量變的時機。 但如果細分一下,外資企業的日子要好過得多。去年,大多數在華機床外資企業經營業績較上年有所增長或持平,數控系統、刀具等企業,特別是針對特定市場的產品更是表現突出。 在機床協會組織的2015外資在華企業新春聯誼會上,北京發那科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景喜瑞介紹說,發那科集團在2014年取得了較大幅度增長,特別是該集團長期專注的自動化、智能化相關領域產品,更是順勢而發,實現了大幅超常增長。三菱電機CNC事業部副部長王林樹本說,2014年三菱數控系統增幅達30%,并相信2015年會有更好的發展。肯納金屬在2014年也實現了10%的較大增幅,該公司副總裁JoostBerting表示,中國仍擁有非常大的市場潛力,中國的產業進步和效率提升,為刀具企業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市場下滑的背景下,外資企業是如何擠占市場空間的呢?目前,低端機床市場由國內企業主導,高端市場由歐、美、日外企主導,至少95%以上的高端產品依賴進口,而中端市場成為競爭最激烈的陣地。 為了達成這一戰略目的,外資企業有一套成熟的策略。其一,本地設廠。工廠是技術和產品的發源地,是企業整個經營網絡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對于大多數外資企業來說,本地設廠成了其本土化經營之路中必要而關鍵的一步。近年來,外資機床企業在中國所建的工廠更是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而這些工廠從建立之初的起點之高,也都表現了企業布局中國的決心。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例如德馬吉和森精機在華聯合設廠,又如日本天田設立中國公司,瑞士百超天津工廠成為其全球最大工廠,美國哈挺在嘉興投資建廠等。 其二,量身定制。大多數企業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始,通常是直接引入國外已有的成熟技術,或將國外市場中成熟的產品直接拿來在本地銷售。而這并非是一個明智之舉,也有違本土化戰略的基本原則。如今,面對日漸強大的中國機床企業,外資企業開始對面向當地市場的產品進行再設計,或在已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從而使產品更好地滿足中國用戶的需要。 對部分產品進行再設計,在以精密、高端見長的德國、瑞士機床工具企業中較為常見。他們的產品處于世界機床產業的巔峰,而在面對多重需求層次的中國用戶時,供需不對稱的矛盾開始出現。在如何避免“曲高和寡”和保持“高端形象”之間,量身定制無疑是一個明智之選。 其三,重視服務。隨著中國本土企業長期以來努力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并大量引進國外優秀人才,外資企業相較于中國企業的技術優勢已不再明顯,而外資企業之間的技術較量更是難分伯仲。這種情況下,客戶服務于是一躍成為企業市場競爭的核心內容。無論是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初生兒”,還是已在中國打拼多年并有所得的“成功者”都紛紛亮出自己的“服務牌”。例如,德馬吉將其亞洲配件中心設在上海,誓將服務進行到底。來自美國的哈斯自動化將其在全球運營的HFO模式成功移植到中國,在短短幾年時間,先后在中國建立21個集展示、培訓、備件為一體的HFO,其推行的“一站式”服務更是顛覆了數控行業的服務理念,贏得用戶好評。托納斯則分別在香港和上海兩大貿易中心設立備件庫。托納斯稱,其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備件庫,庫存件可在4小時內出保稅區,從而確保能夠迅速滿足全國各地的用戶需求。 先進的運作模式與本土化的服務還表現在成立應用中心和技術支持站上。GF阿奇夏米爾先后在常州、寧波、成都三地成立了技術支持站,并在北京順義建立了航空航天、家用器具應用技術中心,以服務不同行業的應用需求。 可以預見,未來國際巨頭將以高技術為先導、用高技術裝配的低價格中檔機床產品迅速占領中國機床市場,對中國國內機床企業提出了嚴峻挑戰。未來在行業轉型升級時期,重點發力中端機床市場,進而向高端市場挺進將是中國機床產業的最佳選擇。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