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你對機器人產業未來的發展模式和面對的挑戰有什么想法? 曲道奎:數字化時代,全球市場上沒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連喝湯的資格都沒有了。現在企業成長的規則變化太快。將來顛覆機器人這個行業的,肯定不是原來搞機器人的,而應該是兩類人:一類就是銀行家、投資家;另外一類就是搞網絡、電商的。這些人和傳統的投資人做企業完全兩樣,不按規則出牌。 在機器人等高技術行業,資源整合成為一種趨勢。現在如果企業還走原來的關起門來自我發展這種模式,是走不通的。機器人產業發展,更多的要在模式上創新,否則的話,最終還得淪為高端產業鏈里面的低端生產商。 在5到8年黃金窗口期里,中國機器人企業如果成長為國際級的企業,我們就在世界大格局中占據一席之地。否則,就又淪為產業鏈的低端,做服務、加工和制造,重現輝煌之后的衰落。 【對話地點】室溫20攝氏度,與室外溫差40攝氏度——這是一個深19米、面積1.5萬平方米的地下車間。這就是大連光洋科技的地下機床王國:一排排機床代表著世界頂尖技術,都源于他們的自主創新。成立于1993年的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擁有亞洲最大的地下工廠。依靠堅實的創新隊伍,十年磨一劍,投入十億元,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創新成果。在其地下機床王國里,成功研發了五軸聯動機床,并打入機床鼻祖德國的市場,令西門子、發那科等跨國巨頭為之側目。 記者:現在很多企業產能過剩,而光洋卻是生產能力不足。你認為這幾年企業能經受外部環境的波動,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于德海:靠始終如一的創新驅動。其實我們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規劃。我們做基礎技術的準備工作是整整十年,這十年全是投入,沒有產出,主要靠著其他產業的收益往這投。 記者:你剛才說的這個十年投入,沒有產出,整個十年投入了多少? 于德海:公司自己的投入應該說將近十個億。創新驅動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而對于這種長期研發的容忍度,社會還是不夠。 政府部門對我們發展給了很大支持,但是支持一年、兩年、三年、四年,我們為大連市產值貢獻不大,不單是埋怨我們了,還埋怨到了這些部門:為什么還沒有做出多大的貢獻呢?這個不是大連市一個地方的事情,是全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國家對技術的研究、共性技術的研究、關鍵零部件技術研究,社會得有個真正的容忍度。經濟發展走到這個程度了,需要靠轉型來升級,靠創新來驅動,但是創新驅動不是一個說創新驅動就能創新驅動的事情,得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而且這里面要有建立一支人才隊伍。 記者:創新確實不是一日之功。十年的積累,這么大的投入,一般人是沉不住氣的。你認為中國制造現在面臨什么樣的風險和挑戰? 于德海:中國制造下一步必須走向智能化。現在世界正發生新一波世界工業革命,德國叫“工業4.0”,美國人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次工業革命在一些領域已經有所體現。比如,日本發那科公司的電機制造,從原材料進去,中間的制造過程,檢測、包裝,最后成品,完全是無人化。人家叫“黑燈工廠”,就是工廠可以關著燈,照樣在生產。這次智能化制造浪潮,如果我們跟不上去,還是采用勞動密集型來生產產品,那企業在市場上將很難占到份額,很可能被人家排擠出去。 記者:看到機器人領域、智能機床領域取得這么大的成績,感到很鼓舞、振奮。機遇當中有危機,危機當中又孕育著希望,值得深思。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