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從事安琪酵母生產,如果用高精度的溫度控制,反而做出的酵母質量不高,因為它是生命體,必須由人來控制完成。 讓蘇崇德擔心的,不只是機器人的“替代誤區”,而是如何應用。 “國內外的真正差距不在機器人本體,單說機器人,這只是完成了三分之一不到,還有大量的應用開發沒做,而各個行業的特殊技術是不一樣的。以焊接為例,就有電焊、弧焊幾種,每一個加工部件都不一樣,各個技術應用配套有沒有跟上?” 但現實情況是,目前國內造出的機器人,實際可能沒辦法投入使用,“就像是一個玩具,形式上是機器人了,但產線技術還沒解決,終端用戶還有穩定性的問題,而現在做出的機器人,一百臺有一百個樣子,怎么實現穩定?” 蘇崇德建議,政府和企業應該把精力投放到配套應用環節,而不是包攬給企業補助多少錢。 宋超(化名)是另一個還保持清醒的人。常年供職外資機器人公司的經歷,讓他看到了國內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漏洞”:很多企業上機器人項目,其實是在變相地圈國家的錢,這幫人不會把心思放在產業發展上。 “機器人產業很熱,但真正的機器人企業并不多,很多是玩機器人概念,這些企業大部分不是做機器人的。”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向本報記者介紹。 他發現,涌入機器人產業的企業,很大一部分是奔著國家補貼去的,現實是浙江“機器換人”的計劃提了兩三年卻難落地;富士康提出的百萬機器人計劃,也很難做到,因為現有的技術還不足以支撐。 “現在,大家都還在搶窗口期。國家補助肯定不是無限期的。”宋超說,現在的機器人行業已經開始走入風電、光伏等的老路,“企業在無利潤情況下運營,如果沒有持續的資金追加,單靠國家的補助,是不可能撐下去了。現在企業的樣機還沒做完,包括風投、PE還在套錢,等透支得很厲害了,這些人也就撤了”。 讓蘇崇德最為擔心的是,這樣發展下去,機器人產業的大機遇可能又變成一個產業大泡沫。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