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在這個美好的時節,國際工程科技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是世界工程科技界和中國工程科技界的一件盛事。我很高興有機會同來自世界各地的工程科技專家學者見面,也很愿意聆聽大家對工程科技發展、人類社會未來的高見。 首先,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并以我個人的名義,向大會的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向出席大會的全體代表,表示誠摯的歡迎!向國際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理事會會議的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 工程科技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溫故而知新。回顧人類文明歷史,人類生存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工程科技。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它源于生活需要,又歸于生活之中。歷史證明,工程科技創新驅動著歷史車輪飛速旋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不竭動力源泉,推動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游牧文明走向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信息化時代。 古往今來,人類創造了無數令人驚嘆的工程科技成果。古代工程科技創造的許多成果至今仍存在著,見證著人類文明編年史。如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臘帕提農神廟、古羅馬斗獸場、印第安人太陽神廟、柬埔寨吳哥窟、印度泰姬陵等古代建筑奇跡,如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重大技術創造和萬里長城、都江堰、京杭大運河等重大工程,都是當時人類文明形成的關鍵因素和重要標志,都對人類文明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都對世界歷史演進具有深遠意義。(下轉第5版)(上接第1版)近代以來,工程科技更直接地把科學發現同產業發展聯系在一起,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每一次產業革命都同技術革命密不可分。18世紀,蒸汽機引發了第一次產業革命,導致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使人類進入了機械化時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電機和化工引發了第二次產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化、原子能、航空航天時代,極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和人類生活水平,縮小了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人與人的空間和時間距離,地球變成了一個“村莊”。20世紀下半葉,信息技術引發了第三次產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和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社會生產力再次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再次大飛躍。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催發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都會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的更高的臺階。 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其中工程科技創新驅動功不可沒。“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成就,大幅度提升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高速鐵路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設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國的基礎工業、制造業、新興產業等領域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國現代化進程。農業科技、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工程科技發展,大幅度提高了13億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使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時至今日,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無不打上了工程科技的印記。從鐵路橫貫、大橋飛架、堤壩高筑、汽車奔馳、飛機穿梭、飛船遨游、巨艦破浪、通信暢通,到成千上萬的各種機械、自動化生產線、電視、電話,再到洗衣機、冰箱、微波爐、空調、吸塵器等家用電器,工程科技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了空前便利。 進入本世紀以來,工程科技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角色愈益突出。我在浙江省工作了5年,親歷了全長36公里的杭州灣跨海大橋的修建。這一工程不僅促進了當地從交通末梢到交通樞紐的飛躍,更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和擴散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促進了蘇浙滬經濟圈發展。可以說,當今世界,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愈益凸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作用更加突出,不僅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決定性因素,而且成為推動教育、文化、體育、衛生、藝術等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最持久的力量。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夢想。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糧食不足、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環境污染、氣候異常、人口膨脹、貧困、疾病流行、經濟危機等諸多全球性難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 實現夢想、應對挑戰、創造未來,動力從哪里來?只能從發展中來、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地球上的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費物質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顯然難以為繼。面向未來,世界現代化人口將快速增長,如果大家依照現存資源消耗模式生活的話,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國擁有4200多萬人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這是中國開創未來最可寶貴的資源。發展科學技術是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這一切,對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出了新的使命。 一項工程科技創新,可以催生一個產業,可以影響乃至改變世界。袁隆平院士的團隊發明了雜交水稻,促進中國糧食畝產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僅為中國解決13億多人口吃飯問題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推廣到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埃及、馬達加斯加、利比里亞等眾多國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產量提高15%-20%,為人類保障糧食安全、減少貧困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今世界,新發現、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更新換代周期越來越短,工程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動力遠遠超出預測,人類創新潛能也遠遠超出想象。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交叉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將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任何一個領域的重大工程科技突破,都可能為世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引發新的產業變革和社會變革。 未來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信息技術成為率先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先導技術,將促進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信息生產、信息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生物學相關技術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基因技術、蛋白質工程、空間利用、海洋開發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發展將產生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拓展生產和發展空間,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綠色科技成為科技為社會服務的基本方向,是人類建設美麗地球的重要手段。能源技術發展將為解決能源問題提供主要途徑。 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是工程科技發展的強大動力,全球工程科技人員要切實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