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企業文化建設在我國已有30多年歷史,但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家被吹捧得“神”一樣的知名公司,我們很少能夠在身邊的世俗世界中發現“文化強企”的鮮活案例。事實上,更多看到的是一些企業老板或無心或有意的文化敗筆。 歸納并剖析中國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典型敗筆,一則有助于大家識破那些目的不純的企業老板的文化騙招,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那些無心犯錯的企業,真正實現“文化強企”的百年夢想。 敗筆1:追時趕髦,務求高端大氣上檔次 關于跟風炒作,最經典的故事當屬“以人為本”。1990年代,正與摩托羅拉決戰手機市場的諾基亞公司認識到:科技源于人,也是為了服務于人。越是高深的科技,就越要從人性出發,為人們提供方便,而不是讓人們為其復雜的功能和眼花繚亂的設計而困擾。于是,諾基亞在其廣告中加入了“科技以人為本”的品牌精神。 恐怕連諾基亞公司也沒想到的是,廣告一出,“以人為本”就紅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許多企業甚至連以人為本是什么東西還沒搞清楚的時候,就已經把這一口號貼到了墻上、印進了手冊中。 這樣的企業文化建設,實際效果怎樣?估計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今天,不把以人為本寫進企業文化的企業恐怕沒幾個,而在實踐中老老實實做到以人為本的企業,在中國還真的不好找。以人為本中的“人”到底包括誰、不包括誰?應該對他們排出怎樣的先后順序?我們甚至可以下這樣的斷言:對于這兩個基本問題,估計那些把以人為本當口頭禪的老板到現在還沒搞清楚,甚至也從來沒想過。 點評: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規律,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特點,盲目跟風趕時髦“張貼”起來的企業文化,大概只能用“略等于無”或者“聊勝于無”來形容。 敗筆2:附庸風雅,本來沒文化非要裝大儒 近幾年的中國,“文化”風靡一時。本來是想應季多做些餐飲、住宿、采摘等小本生意,卻非要堂而皇之地祭起“文化節”的招牌。蜂擁而至的都市人感受到的并非什么文化,而是赤裸裸的買賣,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宰客。 有這樣一家企業(姑且稱之為A公司)。其主營業務是機械代加工,從業人員主要為中小學畢業的年輕人,目前的年銷售收入接近10億元。老板李總高中輟學,從做學徒、做銷售員起步,業務熟練后就另起爐灶創辦了A公司,經過十幾年的打拼,一步一步做到了現在的規模。成功后的李總總覺得公司里缺點什么,于是在某咨詢公司的攛掇下正式啟動了企業文化建設項目。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一直是李總多年來的憾事,所以他希望咨詢公司將企業文化搞得文化味道濃厚一些。 從后來的結果看,這家咨詢公司要么專業能力不夠,要么就是不清楚“職業道德”是怎么回事。他們沒有勸說李總走正規化、專業化的企業文化建設之路,而是一味曲意逢迎,把“格物致知,厚德載物”提煉成A公司的核心價值觀。這一表述的最大“亮點”就是將A公司的商號巧妙地鑲嵌了進去。但我們不由得產生懷疑:生產線上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年輕員工們是否能搞清楚它在說什么?更不知道它對A公司提升管理水平、謀求長遠發展有什么實際推動作用。
點評:從晦澀難懂的四書五經中尋章摘句來凸顯文化底蘊,還真不是什么值得推崇的做法。老板不清楚、員工們弄不明白的企業文化,不建也罷。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