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桃花江核電項目引來各界關注,先是有媒體爆料“即將開工”,后有項目建設公司出面予以否認,稱“仍在做前期準備”。此事余波未盡,河北又爆出“正研究滄州核電站項目”。一時間,自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已沉寂數年的核電建設話題,再度走進公眾視野。 “桃花江項目肯定不會開工,因為根據要求,‘十二五’期間就不安排新的核電項目建設。”日前,中核工業集團科技委常委張祿慶對記者表示,“近年來,湖南對于核電建設一直比較積極,要做首個內陸核電,對此前期已經投入數十億元資金,但能不能建,何時能建,一切還都是未知數”。 “現在可以說,對于核電建設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十分著急。”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核能分會籌備組副組長田力說道,“政府層面有環保壓力,而企業則是生產經營方面的壓力。有企業反映,說建了8套核電生產能力,可是到現在1套也沒用上。如果核電再不重啟,長此下去恐怕不僅僅是政府企業財力、物力、精力的浪費,更嚴重的是人才隊伍的流失”。 田力呼吁,國家應盡早出臺《原子能法》,從法律層面規范和約束核能開發與利用,“至少不能因為政策以及其他原因而中途停頓,一定要保證核電項目平穩持續建設。” 發令槍遲遲未響 在21世紀頭十年,中國核電建設經歷了從谷底到巔峰再到谷底過山車般的輪回。尤其是在2005~2010年黃金發展期,由于電荒、產業轉型、清潔生產、環保、GDP增長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核電建設熱浪席卷全國,最多時有十多個省份在同一時間提出了建設核電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在地方政府看來,投資興建核電可謂一舉多得。據了解,根據投資對GDP的拉動效應比例系數1∶1.5計,以桃花江核電為例,700多億元的工程投資即可拉動1000多億元的GDP增長。 稅收方面,桃花江規劃的4臺核電機組建成達產之后,發電量每年將達到380多億度,如果按國家統一定價計算,大概能創造150億元左右的收入,給當地可以創造30億~40億元效益。而在民生方面,一方面可以解決當地部分勞動力就業問題,另一方面也能推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并能改善環境質量。由此不難理解,為何地方政府對于核電建設情有獨鐘。 基于核電的種種優勢及作用,政府相關部門也曾一度把核電裝機規劃提高到2020年裝機容量達8000萬~9000萬千瓦。彼時,核電界從業者毫不掩飾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裝備制造業更是全面動員,為核電建設騰出空間,并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只等發令槍響。但最終的結果卻令業界大失所望,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中國核電建設進入全面停頓狀態,裝機容量規劃腰斬一半。 核電發展希望重燃
“我國已向世界承諾,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到2020年將達到15%的目標。如果東部不上煤電,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那只能是發展核電。”近日,國家能源局規劃司副司長何永健在2014年電力規劃發展論壇上指出,當前核電在我國能源建設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決不能忽視,它對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進能源結構轉變具有重要作用。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