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3年,鋼鐵行業的日子過得依舊“擰巴”。盡管依托管理創新和產品升級,努力消化減利因素,全行業艱難扭虧為盈,但是高產量、高成本、低價格、低效益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 究其原因,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徐樂江在日前舉行的中鋼協2014年理事會上表示,鋼材價格過低和進口鐵礦石價格過高是當前我國鋼鐵行業增產不增效的最主要原因。據統計,去年前11個月,國內鋼材平均價格為3451元/噸,同比降幅高達8.56%;而同期進口鐵礦石價格達到129.16美元/噸,降幅只有0.74%。 徐樂江呼吁,在行業長期微利運行的背景下,鋼鐵企業更要把“控產量”作為保市場的重要手段。 微利的“尷尬” 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增產不增效便成為鋼鐵行業運行的真實寫照,2013年,這種尷尬仍在延續。 據中鋼協統計,去年1~11月,全國累計生產粗鋼7.12億噸,同比增長7.82%,其中河北、遼寧、江蘇、山西、河南、廣西、內蒙古等省區新增產能合計3714萬噸,占全國增量的88.5%,預計全年生產粗鋼7.75億噸;生產鋼材(含重復材)9.8億噸,同比增長11.48%。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前11個月,中鋼協會員鋼鐵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35萬億元,同比增長3.23%;實現利潤161.8億元,銷售收入利潤率僅為0.48%,在全部工業行業中排名繼續墊底。盡管全行業艱難扭虧為盈,但企業虧損面仍然高達27.9%。 “鋼材價格過低和進口鐵礦石價格過高是當前我國鋼鐵行業困難的最主要原因,企業期望通過增產以攤薄固定費用,從而改善經營狀況的做法,進一步加劇了市場降價競爭,使企業增產難增效。”徐樂江直言。 由于長時間微利運行,鋼鐵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經觸碰了警戒線,并且行業集中度連續兩年下降。 截至去年11月末,中鋼協會員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69.76%,同比上升1.09個百分點。與行業效益最好的2007年末相比,企業資產負債率上升了12.45個百分點。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2013年,前四、前十大鋼鐵企業粗鋼產量合計占全國的比例分別為20.8%、39.1%,而這一比重在2011年分別為22.6%、42.8%,2012年分別為21%、39.7%。徐樂江表示,集中度的下降不僅使得鋼企在與上游行業的價格博弈中處于被動接受地位,也使得鋼鐵企業難以將成本上漲因素向下游傳遞。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