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偉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學習者,他本人在深圳從事電子產業,近期赴德學習。一是因為他在清華EMBA的課程安排,更重要的內因是期望能在工業轉型期間提早完成企業布局,在轉型中尋找發展機會。 中國與德國政府在工業4.0領域的合作,令程偉倍感興奮,因為“在中國現在做實業經濟太難了,隨著市場的競爭,企業的營銷成本、人力成本都在增加,但中國的社會投資環境受美國影響,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流向移動互聯網,實體企業的融資壓力也越來越大”,程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的工業4.0轉型,其實是工業智能化的過程,轉型需要的資金巨大,在這樣的融資環境中,中國如果沒有政府融資平臺的支持將非常困難。 根據安排,程偉的德國之行,由理論授課和參觀學習兩部分組成,首先要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進行為期三天的工業4.0理論學習,其次是到奔馳等著名的工業企業參觀其智能化的生產線。 程偉在學習中發現,德國企業的工業自動化程度都非常高,但要實現智能化生產尚需要20年的時間,而中國企業發展極不均衡,既有國際上最先進的工廠,也有全球最原始的家庭作坊,中間是大部分自動化程度不高的生產企業,因此他認為中國要實現工業4.0的轉變至少需要30~50年。 相對于程偉的理論學習,黃剛帶隊的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則希望能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來加快工業化的發展和轉型。作為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東風商用車已經在國內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但到漢諾威發現,值得學習的東西太多。 “走出國門,我們需要換個思路。”黃剛表示,成為全球化的國際品牌“首先要將國內市場做好,然后在穩定現有市場的基礎上,發展新興市場”。東風商用車主要面向成長型市場。“中國的產品能夠滿足這一市場及用戶的需求,即技術特性與成本比較平衡的市場。” “工業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其初衷是通過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大力推動下,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于2013年將“工業4.0”項目納入了《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項目中,計劃投入2億歐元資金,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隨后,德國機械及制造商協會(VDMA)等設立了“工業4.0平臺”,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表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德國政府認為,盡管德國擁有強大的機械和裝備制造業,但中國對德國工業構成了競爭威脅,美國也在通過各種計劃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因此,制定“工業4.0”戰略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德國制造的未來”。 顯然,類似于東風商用車這類中國企業正在通過自身的價格優勢不斷搶占著德國企業的市場份額,而德國工業4.0的另一目的除了繼續追求產品智能化的同時,還希望通過智能化的生產流程,降低生產成本,以贏得與中國企業的競爭。 “盡管現在資本市場普遍看好移動互聯網,但如果工業不行,你那些互聯網產品又為誰服務?”程偉希望,隨著中德在“工業4.0”方面達成戰略合作,帶動中國資本市場對傳統產業的關注,從而推動整個工業的發展,那樣自己企業現在所面臨的一些困境也能有一些緩解。 程偉比較喜歡“工業4.0”這個概念,因為它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全新的工業藍圖:在一個“智能、網絡化的世界”里,物聯網和務聯網(服務互聯網技術)將滲透到所有的關鍵領域,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逐步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重組,傳統的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認為,德國工業4.0對我國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首先,工業4.0將使得工業生產過程更加靈活、堅強。這將使得動態的、適時優化的和自我組織的價值鏈成為現實,并帶來諸如成本、可利用性和資源消耗等不同標準的最優化選擇。包括在制造領域的所有因素和資源間形成全新的循環網絡、智能產品獨特的可識別性、個性化產品定制以及高度靈活的工作環境等。 其次,工業4.0將發展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模式。這些模式將力爭確保潛在的商業利潤在整個價值鏈所有利益相關人之間公平地共享,包括那些新進入的利益相關人。同時,工業4.0“網絡化制造”、“自我組織適應性強的物流”和“集成客戶的制造工程”等特征,也使得它追求新的商業模式以率先滿足動態的商業網絡而非單個公司,這將引發一系列諸如融資、發展、可靠性、風險、責任和知識產權以及技術安全等問題。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