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跟幾位朋友餐敘,幾位朋友都在企業擔任管理者,聊著聊著就說起了公司里的事情,他們談起公司里有些同事愛抱怨,遇到點困難便一個勁的抱怨上面的人有問題,指責公司沒提供足夠的支持。反正都是別人的問題,所以才導致“我”的工作無法順利完成。 我聽了笑笑,說,“哎呀,他們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這些抱怨的管理者們好歹也是身處國際知名企業,身后有強大的企業品牌支撐,有堅強有力的團隊保駕護航,擁有這么優越的工作條件都抱怨,那我們這些孤苦伶仃的創業人情何以堪? 說真的,創業真不是人干的活,個中的艱辛只有走在創業路上的人才明白。創業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創業意味著不斷試錯,意味著“享受”痛苦的煎熬乃家常便飯。 我今天算是初步熬過創業最苦的日子了,回首再看,我都不知道自己這么多年是怎么熬過來的,如今才發現原來我比自己以為的要堅強。可話說回來,你不堅強又能怎么樣?讓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怎么可以?如何放得下?于是咬咬牙,再咬咬牙,堅持不住了,就再咬咬牙,也就這么過來了。 我常常跟一些任職管理者的朋友聊起,今天的企業需要更多具創業家精神的人。什么叫創業家精神?就是當條件根本不具備時勇于往前沖,竭盡全力積極尋找資源,絕不怨天尤人,坐以待斃,通過不懈的努力挑戰自己的極限,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很容易輕而易舉的抹殺掉我們每個人本該有的創新精神,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抹殺掉的也可看作是企業家精神。 在很多家庭,父母管教頑皮孩子最常用的辦法便是武力鎮壓,靠打靠罵,父母們教育孩子要乖,要聽話,要順從,無形中壓制了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上學后,學校的老師更是以“乖”,以“聽話”,作為評價一個孩子是“好”是“壞”的重要標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氛圍中,我們習慣了凡事有人“照顧”,習慣了不承擔責任,習慣了等待別人給答案。于是離開學校進入企業后,一個慣性思維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潛意識,很多時候或許連我們自己都覺察不到,那便是遇事推諉,愛抱怨,指責他人,逃避痛苦。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不知道會遇到多少困難,如果沒有一個積極的心態,一顆勇于挑戰的心,沒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人們又能做成什么事呢?恐怕永遠只有哀嘆命運不公,艷羨他人的份了。 很多時候阻礙我們的其實并不是眼前的困難有多大,是我們無形中將困難放大了,自己嚇唬自己,自我設限,真要無所畏懼的直面困難時,困難絕對會像泄了氣的皮球,再也蠻橫不起來。 沒有那么多借口,沒有那么多抱怨,沒有那么多完美的前提條件,各項資源都具備固然好,資源不足更要奮勇前進,否則如何彰顯你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