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中國當前科技發展現狀, 審視以上內容。包括模具裝備制造業在內的中國制造業,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差別就在于,中國甚至連第二次工業革命所需的科技革命都沒有完成。現在國內模具產業中是否還擁有想像力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再觀察一下構成市場基礎的自由、產權、企業家精神這三要件在不同經濟體中不同的存在形式與形成機制,否已經為未來模具產業競爭力優劣,提供了有說服力的依據呢?一位民營企業家曾說過: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比拼制度。 企業如此,其他層面也大致類同吧。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還存有改革的意愿與沖動的話,中國模具裝備產業仍有著巨大的上升空間。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號角已經吹響, 放眼全球。歐盟、美國、日本經濟雖各有難題,但都在積極備戰新一輪工業革命,新能源、智能化、自動化方向展開新一輪的角逐,努力搶占技術前端,從而掌握未來主動權。中國模具制造業是要在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中占據一個有利位置,還是繼續深陷產能過剩的泥淖不能自拔?抓住革新時機、實現彎道躍進,還是繼續在產業鏈的低端自得其樂?這已經不單是對企業的一道必選題。 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機就像人類歷史的戰爭一樣改變著世界。與經濟繁榮期不同的經濟危機過程中更容易誘發各種社會矛盾與動蕩。因此,提振經濟對于歐美各國而言訴求強烈。而當激進模具產業與市場日趨飽和時,以新的替代產業用以發明新需求并改變激進生活方式的創意就顯得生動誘人了由此,3D打印隨同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理念應運而生。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過程。對于在產業中起到支撐作用的模具制造業而言, 應該說。改變同樣將是不可防止的盡管,當下還不容易準確描述所改變的形態與內容。 那么,第三次工業革命之于中國模具制造業又意味著什么呢?羅百輝看來,第三次工業革命看似遙遠,卻也并非遙不可及。早在2007年,里夫金創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就獲得了歐洲議會的肯定,目前相應計劃已經在歐盟委員會多個部門以及27個成員國中開始實施。而中國模具裝備制造業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距離,顯然不是由中國與歐盟間的地理位置距離那么容易測定。從工業革命的發展機制來看,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是隨同著科技革命的發展而發展的科技革命是工業革命的基礎也是必要條件。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資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其特征是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科學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科學技術各個領域相互滲透。同時形成了許多嶄新的工業部門,如高分子合成工業、核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航天工業、生物工程、激光光導纖維等。尤其是電子計算機、控制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取代了局部人腦的工作,大大增強了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主要工業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而當前,正是這些科技效果奠定了歐美發達國家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