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技術路線 多方合力推進 作為一項新興技術,3D打印在引領新一輪技術革命的同時,也可能給經濟社會管理帶來一些潛在隱患。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副巡視員曹鋼表示,技術失控可能引發社會治安惡化,可能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新挑戰,可能對消費者權益構成潛在威脅,生物打印可能對傳統倫理帶來沖擊。
為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設計好技術發展路線尤為重要。盧秉恒認為,増材制造產業的技術發展方向應該是由3D打印到4D打印(智能材料與結構),再向5D打印(生物材料與活性器官再造)的方向發展升級。 我國3D打印產業去年的銷售產值是6億元。目前,在金屬類增材制造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已在高性能金屬零件激光直接成形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非金屬類增材制造方面,我國3D打印技術總體上還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裝備制造、材料制備、軟件開發和工藝控制、核心元器件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方面還未取得實質性突破;標準體系有待建立;要實現大規模產業化,還需不斷提高制造精度和生產效率;行業組織有待進一步發展。 “隨著我國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以及航空航天、醫療器械等產業的快速發展,3D打印設備及服務的需求將不斷擴大。” 曹鋼表示,工信部在支持3D打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具體工作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健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體制機制,支持在有條件的單位建立“國家增材制造中心”,推進高校、科研機構、生產企業及用戶企業的協同創新,建設一批產業技術開發平臺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圍繞3D打印產業鏈,重點支持3D打印設備、打印軟件、材料制備、工藝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重點突破激光器、精密光學器件、高精度傳動與控制系統、工業噴嘴/噴頭等關鍵核心零部件。 二是建立完善標準體系。研究制訂3D打印設備、材料、軟件、零部件性能標準以及3D打印工藝規范。鼓勵國內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3D打印行業標準制定,推動我國領先領域的國內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制定發布3D打印軟件、材料、設備發展指導目錄。 三是推進產業化和應用示范。開展3D打印軟件開發、材料制備、工藝控制、裝備生產、服務的系統性整體攻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鼓勵高校、科研機構,采用技術入股的方式,與生產企業聯合推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聚焦特色鮮明、需求明確的行業及領域,重點選擇在航空航天、造船、汽車模具、生物醫療、日常消費品生產等領域推廣應用,分步驟、分層次開展應用示范,加快推進產業、技術與應用的協同發展。支持在具備條件的地區設立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基地,建立增材制造服務中心和展示中心,推動增材制造的產業化和示范應用。 四是加大財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高端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及智能制造裝備專項等渠道,支持打印設備、軟件、材料制備、工藝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適時制定發布3D打印軟件、材料、設備發展指導目錄,支持設立3D打印產業投資基金,引導和鼓勵金融資本、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投向3D打印研發及產業化應用。 五是開展社會影響和監管制度研究。充分借鑒國外經驗,在標準、管理制度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密切關注3D打印技術的發展、產業化應用以及潛在隱患和風險,適時研究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加強對互聯網3D打印設計軟件的監測,強化對相關3D打印設備的管控,保護模型數據知識產權。 六是健全完善行業組織。促進由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生產和應用企業等參加的產業創新聯盟的建立和發展,整合目前有限的行業資源,形成合力,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行業的自主性、積極性,積極推進增材制造技術進步和產業化應用向更深入發展。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