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寧海模具業14家模具企業收獲了與多國客戶達成的超1000萬歐元合同。 “這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浙江寧海模具協會會長鮑明飛表示。其中寧海縣第一注塑模具廠就攬下了300萬歐元的業務。 “這次金融危機對歐洲企業造成了較大影響,但對我們來說卻是一個機會。”一位剛從法蘭克福談成合作歸來的模具業主說。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發達國家的很多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為壓縮成本,他們更傾向于直接向發展中國家采購模具產品。 此次寧海承接的訂單大多是國外制造業客戶直接下的單子,寧海模具協會秘書長蔡能平認為這對模具企業“具有拐點的意義”。 “以前寧海模具出口歐美發達國家,大都通過中間商貼牌銷售,賺的是利潤微薄的加工費,利潤大頭都被中間商拿走了。”蔡能平說,“現在省了中間環節,就為寧海模具自創品牌銷售掃清了障礙,從這個角度看,這次金融海嘯中的模具技術和設備博覽會倒是寧海模具的一次‘涅’的機會。” 像寧海模具企業這樣在經歷了低谷之后,找準“重生”的方向尤為重要。 走高附加值路線 胡志軍近來接了筆生意。他所在的寧波橫河模具有限公司為北京一家醫療器械企業提供了兩套注塑重量僅為0.02克的精密模具。
該公司生產的模具光潔度、精度等質量指標明顯高于國內同行,精度可以達到2—3微米。目前,公司已成為日本東芝等一批世界著名企業家電模具的首選供應商,是惟一能開發東芝筆記本電腦外殼、松下馬達模具等精密模具的中國企業。
“向世界一流的模具企業學習使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與日俱增,目前公司的精密模具設計能力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胡志軍告訴記者。 自1994年接到日本南部公司的模具開發訂單,公司技術人員參與日方的每一步設計,隨時請教技術難題,并邀請世界一流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上門合作,聘請了日本模具專家為企業的常年技術顧問,定期來車間進行技術輔導。 “經濟發展有高潮也有低谷,我們5年前就做好了思想準備,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走依靠科技進步的內涵式增長之路。”胡志軍認為,正是由于公司注重向世界一流企業學習,注重產品品質和科技進步,才讓公司免受危機的沖擊。 其實,像寧波橫河模具有限公司這樣堅持走高端路線的模具企業在行業內并不多,目前,我國模具產品結構仍以中低檔為主,中高檔模具還需大量進口。
據了解,我國現在每年需要從境外進口20多億美元的模具,其中大都是國內尚不能生產的高中檔模具。國內中高檔模具的自配率只占50%左右,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等技術含量較高的模具只占到模具總量的30%左右。 調整期喜憂參半競爭力亟待提升 “企業雖然重視推廣應用新技術,但這些新技術應用的水平還不夠高。”有業內專家表示,近年來我國模具企業雖然引入了一些國外先進生產設備和設計與制造軟件(CAD/CAM)用于產品的開發與生產,但總體應用水平不高,產品的附加值仍較低,具體表現全行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只有15萬元/人•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現在很多中國模具企業簡單模仿日本,有的企業甚至花數千萬元將日本陳舊的生產設備買下來。而這對于企業的資金實力顯然是很大的考驗。”該專家表示。 浙江黃巖某模具企業老板最初也曾考慮走全面引進高端設備的路子,“但如果買兩條生產線,光銀行利息每年就需要支付80萬元,利潤少不說,控制不力、消化不良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后果。”該老板表示了目前模具企業引進技術后的問題,“簡單引進技術的結果往往是受制于人,任何一個零件的替換、任何一個流程中的小問題可能都需要求助于原廠家,其間耗費的人力財力很多,再加上本身是民營企業,毫無官方背景,只能依靠自身造血。” 中國模具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秦珂用“喜憂參半”來形容此次經濟危機對模具行業的影響。她透露,中國模具工業協會去年底曾多次調研企業了解情況,“大家還是有寒冬的感覺,總體利潤攤薄了,日子更要過得精打細算,作為一個調整期、儲備期,更要注重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從具體情況看,用戶群比較低端的模具廠生存狀況確實變得更加艱難,高端模具企業的日子相對更好過。 秦珂分析說,從國際市場來看,我國模具行業已經完全融入到國際市場,一方面,經濟危機造成了國際制造大市場的重新洗牌,許多國家將選擇模具的目光轉向成本相對較低、又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地區,而中國模具正處在這樣一個位置;另一方面,中國模具企業正積極開拓巴西、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尋找到了更多的機會。從國內市場來看,模具不同于投資,作為產品制造的基礎裝備,與消費緊密相連,國家對加大國內消費的一系列措施,已使先行的模具企業感到市場的暖意。 實際上,2008年數據顯示,模具行業并未像其他制造行業那樣出現大起大落。2008年我國模具產品銷售額約950億元,其中模具出口增幅仍較大。根據海關統計資料,2008年,我國模具進口總量為20.04億美元,出口總量為19.22億美元,逆差同比減少8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