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素對銅需求的的引領在繼續,4月份未鍛造銅及銅材進口再創新高至399833噸,而對銅的需求在收儲因素將告一段落并且銅的消費淡季即將到來之季,5月銅進口未必會如此樂觀,LME銅庫存的減少趨勢也當隨之減緩。2009年以來,中國因素對銅需求的增加主要是因為中國收儲、廢舊金屬供應短缺、需求在回升、消費商重建庫存,其中收儲影響較大。
排除收儲因素之后,觀察歷史上未鍛造銅及銅材的進口數據可以發現,在過去5年中,均表現為下降態勢,05年進口量環比減小幅度較小為0.40%,其他年度均有降幅從17.71%至37.84%。今年,如果把收儲因素對銅需求的影響算進來,5月份銅進口環比下降幾乎是沒有懸念的,只是幅度大小的問題,進口量的季節性下滑可能會給市場帶來比往年更大的沖擊。在需求回升的支撐隨季節性逐漸淡化后,銅價或將于5月下半月后再度調整。
5 月11 日,國務院頒布的《有色金屬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針對目前的行業現狀,推出了“抓緊建立和完善國家收儲機制”。收儲對金屬價格的作用是相當明顯的,該機制的建立也是必要的,但是重在完善,我們在前期報告中曾強調,收儲對行業的作用是一種雙刃劍,弱市中的價格強勢反彈會形成負面影響,有違于市場規律。而對銅的收儲來講,我們以為收儲已經起到了穩定價格的效果,暫時繼續收儲的可能性很小。
中國因素中比較有利的一面是中國政府堅持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改變,中國央行在5月6日發布的《2009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強調,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特殊環境下,“我國貨幣信貸適度較快增長利大于弊”。“有利于穩定金融市場,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如果金融危機繼續深化,“信貸仍需要一定力度的增長”。中國政府放寬貸款限制后新釋放的銀行貸款意味著有大量資金在推動制造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進口量的季節性下降幅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