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8年以來,國內煤炭市場在下游電力、鋼鐵、化工等行業需求急劇膨脹、國外金融動蕩、國民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的影響和推動下,首先是在上半年上演了供求極度緊張、價格明顯異動的一幕(與2007年年底比,所有品種價格上漲幅度達到100%左右);然后是在三季度以后,在下游煤炭需求特別是冶金用煤需求快速下降的背景下,市場面臨很大的反向調整壓力,并且鋼鐵市場的急劇逆轉引致電力需求大大縮減,市場疲軟的跡象有進一步向電煤市場過渡的可能。短期市場變動趨勢之劇烈,為歷年來之罕見。
擺在我們面前的市場素材極度反常,使我們對短期內及中長期市場走勢的判別好似失去依據。但是,需要厘清的是,短期內面臨的市場變化屬于整體宏觀經濟形勢劇變所導致的“必須”調整,短期的趨勢只屬于一種“高位下向盤整”的事件,難以概括長期趨勢;而中長期的走勢仍應取決于煤炭產品的初級資源屬性特征及煤炭下游行業在中長期內的現實需求。
那么,短期趨勢變化背后的推動力主要是什么?筆者認為,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相關:
1、短期趨勢劇變首先由經濟持續增長對煤炭產品的過度需求累積效應引起,而經濟變動的周期性特征又決定著周期見頂節點處,隨著經濟的回落,煤炭市場必然呈現高漲高落的特征。從世紀之初開始,隨著國家一系列刺激經濟復蘇政策效應不斷顯現,國民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漲”的良好發展勢頭,煤炭下游鋼鐵、電力等行業產能快速增長,且增長速度遠遠快于煤炭產量的增長。其產生的累積效應就是,越到周期的最后,煤炭越不夠用,煤炭“瓶頸”效應愈加明顯,價格必然接連上漲。但當下游行業突然面臨市場委靡、需求嚴重不足,甚至成本高于市場價格倒掛時,煤炭價格下調則成為必然;
2、國際金融動蕩、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大幅放緩,一方面使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大幅走低,近期已跌回至70美元/桶,煤炭、石油互為替代的特性,使煤價面臨大的調整壓力;另外,世界經濟走弱,使中國外部需求大幅度削弱,中國經濟多年來賴以增長的投資和出口部門遭受嚴峻挑戰。煤炭下游鋼鐵等行業產能弱勢供需平衡的格局短時間內被打破,而繼續向更趨嚴重的過剩態勢發展,而且從普遍來看,第二產業即重化工絕大多數產業將無法逃避過剩和不斷緊縮的態勢,建立于外部需求之上而不是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增長結構將不可持續;
3、與房地產市場及證券市場一樣,有了泡沫就必然遭受打壓,是市場“無形的手”自動調節的結果,不以人的意愿為轉移。泡沫的形成一般于扭曲了供求狀態或者非真實的需求狀態下形成,而以有效需求出現但在不能實現的情況下,即造就價格下調動力,泡沫開始接受擠壓。當然,鋼鐵、電力、煤炭等基礎性行業屬于實體生產性經濟的范疇,但在下游某些虛擬經濟泡沫化嚴重的情況下,也具備了一定的泡沫化傾向。既然目前產業鏈的各個節點都處于一種價格下調的“緊縮”狀態,煤炭行業也難以獨善其身,不然就是產業鏈斷裂、有效需求消失。
對于短期市場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煤炭價格的適當下調是挽救產業鏈正常運轉、呵護下游市場的明智之舉,也是一種理性回歸。就拿冶金煤市場來說,隨著鋼材、焦炭價格的大幅回落甚至跌破成本線運轉,鋼焦行業只能采取減產、限產的策略應對市場變化,減產后煤炭消耗大幅減少,需求短期內缺失。雖然,冶金煤在鋼鐵生產成本中占比不是很大(約20%),但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冶金煤價格應當隨鋼材價格的下調而同步、以略低于鋼材價格的變動幅度(比如80%)做一定調整,以期使鋼鐵企業生產成本線下移,爭取一定生存空間。
對煤炭市場中長期內走勢的預測,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的因素值得關注:
1、十七大中央對宏觀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是立足擴大內需,采用靈活、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金融發展態勢。工業部門產能短期過剩的局面必須靠刺激需求的手段促成扭轉,否則會因為經濟持續緊縮而造成失業情況加劇,社會動蕩。當經濟政策發生一定效應而使產業復蘇時,原先關停的產能逐漸得到恢復(如果從固定資產折舊的角度看,沒有理由不恢復),煤炭需求也將得到回歸(可能不會再回歸至2005-2008年上半年異常緊張的態勢)。當然,處于經濟周期拐點附近國家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調節過程將是一個艱難、痛苦的過程,涉及到總體規劃的重新界定和微觀規制等方方面面的難題;
2、煤炭資源是一次性的不可再生的能源,當前在中國整體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仍高達70%,經過近幾年國民經濟的超速增長,對煤炭產品的需求也在日益膨脹。前些年國有傳統老礦區的保有可采儲量在急劇下降,紛紛向外圍轉移,尋求可供開采的資源。所以,可得出的結論是,經過近10年的經濟增長,中國國內可供開采的煤炭資源大幅減少。2008年 以來少數月份中國由煤炭凈出口向凈進口地位的轉變,足以說明國內煤炭供求的短時狀態。而且,國家也早意識到煤炭儲備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今年以來開始要求以“國”字號煤炭企業為主,整合、兼并中小煤礦(例如在山西省加速推進五大國有煤礦基地的形成及基本消滅中小煤礦),國家對煤炭資源的掌控力度在逐漸加大,適度的保護性開采是未來煤炭行業的主導方向。未來中長期再次出現象97-98年期間煤炭產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可能性不大;
3、從目前的宏觀經濟運行態勢來看,由于內外需求急速放緩,通貨膨脹有可能向通貨緊縮轉化(三季度CPI和PPI處于大幅下降),醞釀多日的煤炭資源稅改革方案有可能擇機出臺。財政部已于此前向國務院上報有關文件,改革的辦法是改原來的從量計征為從價計收,征收標準有可能按照煤價的10%計征。如果改革成功,長期低位的煤炭資源稅將得到大幅度提升,煤炭產品隱性成本顯性化改革將邁出重大步伐。與此同時,對國內煤炭市場健康、穩定運行將提供強力支撐;
4、煤炭市場短期的調整趨勢不能反映中長期的走勢。短期內“泡沫”價格向合理水平過渡,將在新的供求關系下形成新的平衡點。圍繞新的供求平衡點,在下輪經濟調整周期內,在新的需求態勢下,將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
綜上所述,在國外金融動蕩及國民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的態勢下,煤炭產品價格及時回歸理性,顯得十分必要。而從中長期(2009年)的變動趨勢來看,由于煤炭產品初級資源品的屬性及可供開采利用資源的萎縮、國家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取向,煤炭下游產能不可能無限時的閑置等多因素作用,國內煤炭市場將在新的平衡位置,保持基本穩定或供求偏緊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