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石油宣布旗下榆林氣田日產量達到1400萬立方米,這標志著,榆林油田成為繼靖邊和蘇里格后,一個新的年產50億立方米的大氣田。 隨著資源的日益豐富及管網建設的不斷完善,中石油在國內燃氣領域的壟斷地位日漸明顯。 “近幾年,中石油在天然氣市場領域的開拓力度不斷加大,它利用修建密布全國的天然氣管網,控制了國內主要城市的燃氣供應權,進而確立了自己在天然氣市場中的主導地位。”一位中石化咨詢公司高層坦言。 國內找“氣” 榆林氣田位于鄂爾多斯的陜蒙交界地區,是長慶油田向京津冀地區供氣的主力氣源地之一。 據了解,該氣田中部和北部,為中石油與殼牌合作的長北合作區,南區為中石油自營區。2001年至2005年,南區已實現年產天然氣20億立方米的產能;但中部和北部地區,由于開采條件復雜,一直未能獲得很好的收益。 2005年5月,中石油宣布,將與殼牌石油合作開發長北氣區。“我們有一項雙分支水平井技術,適用于低滲透致密氣藏,可以提高單井的累積產量。”一位殼牌中國官員介紹說。 至2008年9月,長北區塊年生產能力達到30億立方米水平。榆林氣田整體天然氣年生產能力達到50億立方米。 “這對中石油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它的國內天然氣控制儲量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它必須控制更多的資源,但國際天然氣價格較高,因此,中石油必須擁有一定量的國內新增資源,以便沖減部分國際天然氣成本。”上述中石化咨詢公司高層說。 當然,海外找氣仍在繼續。2007年8月,中石油獲得了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右岸項目的勘探開發許可,并與土國簽署了“每年向中國供應天然氣400億立方米”的供氣協議; “壟斷”管網 一位長期關注中國天然氣市場的業內專家曾頗為感慨地告訴記者:“如今,中國天然氣市場火爆的景象,在2000年時是不可想象的。” 據他介紹,由于天然氣的銷售模式是,在天然氣管道建設前,供需雙方即簽署“照付不議”合同(注:合同生效后,用戶需按合同約定量使用燃氣,若未達到約定量,也需按約定量支付費用),因此,2000年前后,西氣東輸工程啟動時,國內用戶都不愿與中石油簽署用氣合同。2003年底,西氣東輸工程即將竣工時,設計年輸氣120億立方米,竟還有大半未銷售出去。 然而,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高企及國內成品油供應形勢的日益緊張,2004年,國內市場天然氣開始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西氣東輸成了下游客戶眼中的“香餑餑”。 正源于此,中石油又上馬了自重慶忠縣至湖北武漢的忠武輸氣管線、河北至南京的西氣東輸冀寧支線、自河南淮陽至武漢的西氣東輸淮武支線等大型輸氣項目,加上原有的陜京線和陜京復線等輸氣管線等,中石油已擁有了覆蓋國內多數經濟發達地區的輸氣管網。 “由于存在照付不議合同,管網沿線城市的燃氣供應主導權,已盡數落入中石油手中,并借此囊括了大部分國內天然氣市場份額,壟斷優勢自然形成了。”上述中石化咨詢公司高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