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近日在對一重等企業進行調研時表示,未來幾年,我國電力、石化、冶金、船舶等行業的發展將對大型鑄鍛件產業發展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
在此形勢下,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重機企業都在積極擴大生產能力,大力推動產品技術國產化。
多方拉動市場
在電力領域,根據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4000萬千瓦。如果一套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核島部分的主要組成件按3億元計算,對大型鑄鍛件產品需求將達80億元左右。未來幾年我國電力火電裝機按每年5000萬千瓦計算,每臺大型燃煤機組需要大型鍛件200噸計算,預計每年火電鍛件年均需求量2萬噸左右。按水電發展規劃,如每年平均新裝30臺50萬千瓦及以上大型水電機組,每臺大型水電機組需要大型鍛件200噸至240噸。
在石化裝備領域,預計我國原油加工能力到2010年達4億噸,2020年達5億噸左右,將新建和改造20多個千萬噸級大型煉油廠。加上大型加氫反應器的需求量的增加,預計每年需鍛焊結構的厚壁重型容器30臺左右。煤化工裝備方面,隨著神華集團的我國第一座年產油品500萬噸的煤液化工程建設,其他地區煤制油基地建設也將啟動。預計鍛焊結構重型容器市場將有每年40臺的需求。
在冶金設備領域,預計“十一五”期間,每年新建冷熱連軋機所需鍛鋼支承輥、中厚板軋機鍛鋼支承輥、萬噸級水壓機上的大型軋輥等毛坯鍛件接近10萬噸。
在船舶裝備領域,預計到2010年,國內每年將需要大型船用曲軸300根以上,平均每年在萬噸級水壓機上生產的毛坯鍛件需求量超過2萬噸。
從國際上看,大型鑄鍛件近期也明顯供不應求,國外很多主機廠的生產進度都受到了大型鑄鍛件的影響和制約。
大企業紛紛擴大產能
在此形勢下,各大重型機械制造企業都在紛紛擴大產能。
一重集團總經理吳生富前不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該公司總投資23.2億元的國際一流鑄鍛鋼基地,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其中,正在實施的核電、水電、曲軸三個重大項目已經接近尾聲,新建廠房完成封閉,部分設備開始投產,整體進展順利。
一重鑄鍛鋼公司總裁王寶忠介紹,在打造國際一流鑄鍛鋼基地過程中,他們不僅注重硬件設施改造,還大力開展鑄鍛件科研攻關。預計到今年年底,硬件裝備就可以具備設計水平。經過三年左右時間,一重就可以把所有關鍵鑄鍛件研制出來,為國內包括為全世界提供合格的大型鑄鍛件。
吳生富自豪地說:“到2010年,國際一流鑄鍛鋼基地的宏偉目標就將在一重勝利實現。屆時,年產鋼水50萬噸,年產鍛件24萬~25萬噸,年產鑄鋼件6萬~7萬噸,其生產能力等級就會達到“7654”的世界頂極制造目標,即:一次提供鋼水700噸、最大鋼錠600噸、最大鑄件500噸、最大鍛件400噸。”
二重集團(德陽)重裝股份公司生產長王平日前表示,在合適條件下,二重還會重新申請上市,將公開發行不超過3億股A股,募集資金其中一部分將投資于大型水電鍛件本地化改造項目;第三代核電鍛件改造項目;自主化建設大型熱連軋機成套設備項目;風力發電機主軸產業化項目及大型鑄鍛件數值模擬國家工程實驗室項目。
此外,華銳鑄鋼(002204)也表現出了不俗的業績。
在4月29日遼寧省科技廳在大連市組織召開的三峽水輪機轉輪上冠、下環、葉片技術鑒定會上,華銳鑄鋼所研制的70萬千瓦水輪機轉輪全部鑄鋼件達到三峽工程技術要求。這也是我國在該類大型水電鑄件上首次實現成套國產化。
三峽工程三期工程檢查組組長陸燕蓀說:“水電(工程建設)需求量很大,像這樣70萬千瓦機組的制造我國還需要100多臺,100多個轉輪,如果該產品技術受制于國外的話,我們將很被動,因此國產化有著重大意義。”
這三種部件此前一直被韓國斗山等幾家國外企業壟斷。目前,三峽工程所應用的26臺水輪機組中這三種大型鑄鋼件95%以上依靠進口。此次,華銳鑄鋼采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手段自主研發,取得成功,產品價格比國外低四分之一。三峽新建的6臺水輪機組,有5臺鑄鋼件全部國產化。
太原重工(600169)在2008年一季度預計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70%~80%。目前公司擬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30億元,投資于臨港重型裝備研制基地建設項目和重大技術裝備大型鑄鍛件國產化研制技術改造項目。預計兩項目2009年、2010年開始投入商業運作。
其中,大型鑄鍛件技改項目主要是為了彌補華北和西北地區大型鑄鍛件制造能力的空白,將改變目前太原重工公司大型鑄鍛件依靠從一重和二重購買的狀況。如果依靠采購,一方面購買價格較高,毛利率幾乎接近50%以上,另一方面交貨時間也不能得到保證。新項目達產后新增鑄件產量5萬噸,新增鍛件6.5萬噸。如此大的規模,相當于再造一個太重。
專家提醒避免盲目擴張
不可否認,我國大型鑄鍛件規模與技術都已經邁上了新的臺階。在今天市場一片繁榮,各制造廠急于快速擴大產能的時候,有專家提醒企業切勿盲目擴張產能,還需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對此表示擔心,“因大型鑄鍛件項目建設周期長,盡管目前需求旺盛,短期內對企業的業績壓力較小。但有可能造成數年后產能過剩,使行業情況發生惡化。”
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汪建業表示,目前我國的大型鑄鍛件制造業表面看雖然生產能力很強,但為市場提供產品的能力卻還不足。一些技術質量高、經濟效益好、質量過硬的高附加值產品我國企業還不能生產或很少生產,大量市場被國外廠家擠占。
他認為,我國已經建設了三個大型鑄鍛件生產基地,但其裝備能力和技術能力均未充分發揮。主要還是管理體制的約束。大型鑄鍛件生產基地大部分產品服務于本集團,其產能得不到充分發揮。
汪建業建議充分發揮三大大型鑄鍛件生產基地的產能,積極改善大型鑄鍛件供應短缺的局面。
他表示,企業應避免盲目擴大產能規模,要加強核心競爭力建設。根據市場對產品發展的要求,把資金用于招納人才和技術隊伍的建設,加強集中技術開發能力的建設,加強設計隊伍的建設,形成創新型的大型企業。
華銳鑄鋼董事長宋甲晶在釋放產能方面有著成功的經驗,他表示,為了提高產能的利潤率,該公司的募集資金投向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熱加工領域,向壁壘高、替代進口的鍛件領域發展。公司還將投資大型水電鑄鋼件擴產改造項目,促進公司產能得到有效釋放,投資不久以后將得到回報。項目完全達產后,華銳鑄鋼將新增銷售收入8.8億元,利潤總額1.8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