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重集團15000噸鍛造水壓機研制成功前,國際上只有兩臺15000噸級水壓機。一臺在俄羅斯,一臺在羅馬尼亞。
對比國內外現有的萬噸以上水壓機,一重集團公司新研制的15000噸水壓機不僅在能力上超過現有的所有水壓機,而且主機結構和控制系統水平也有全面提高,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重型自由鍛造水壓機。在這臺水壓機使用一年之際,人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其帶來的啟示。 啟示一:大膽設想源于厚實積淀 就像蒸饅頭要揉面一樣,鍛造水壓機是用于重大設備使用前的鍛造過程。鍛造不僅是金屬成型的一種方法,同時也是鍛合金屬內部缺陷、改變金屬內部流線、提高金屬機械性能的重要手段。 廠址在齊齊哈爾市的中國一重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就自力更生研制出國內第一臺12500噸水壓機。這臺水壓機從1964年投產運行,生產的大型鍛件遍布全國鋼鐵、石化、電力、核電以及國防等一系列重要領域,其鍛件總量占全國同類產品的半壁江山。 2002年,由于正在鍛造的12500噸水壓機的一根立柱轟然裂斷,工學博士、國內鍛壓設備研制專家吳生富提出研制一臺效率高、精度高,開間距尺寸大、壓實能力大,提高材料利用率、縮短加工周期、降低總成本的新萬噸水壓機來替代它。 集團公司領導班子很快批準了吳生富的建議——研制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 資料顯示,當時國內萬噸以上的鍛造水壓機有3臺,除一重外,由捷克制造的一臺12000噸水壓機在二重,由上重和江南造船廠聯合制造的另一臺12000噸水壓機在上重。3臺水壓機均為三梁四柱結構。鍛件精度差,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低。 啟示二:成功因素中沒有偶然 萬噸水壓機工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幾乎所有的機械行業技術領域。 15000噸在大型機組設計、大型鑄、鍛件制造、大型構件的熱處理技術,以及起重、運輸、安裝、調試等多個環節都開創了新的紀錄。其中最大的鑄鋼件凈重超過350噸,其鑄造、熱處理、加工、起重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這個艱苦的研制過程中,有許多記憶彌足珍貴。 中國一重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于兆卿介紹,水壓機整機從設備選型、設計方案、技術參數制訂、整機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等所有研制工作都是由一重的技術人員獨立完成,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還有4項創新成果彌補了12500噸水壓機的缺陷:開發了全新全預應力組合框架的主機結構,代替三梁四柱的傳統結構;研究出新的平面可調間隙導軌,代替了不可調節的圓柱導向方式;整體結構的橫梁設計,避免了組合橫梁發生損壞的可能;研究出以水壓機比例控制系統和可編程序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新的水壓機控制系統,代替多年沿用的傳統手動操作系統。 啟示三:創新意義在于實力增強
最近,中國一重集團公司用這臺水壓機為韓國成功仿形鍛造出世界首件第三代核電帶直段蒸發器錐形筒體。筒體作為核電站建設的關鍵部件一次鍛造成功,改變了原來先鍛造出一個無直臺的大錐形筒,再進行切削,既費料又費時的狀況。 據一重統計,一年來15000噸水壓機已經累計生產近30000噸鍛件,包括核電筒體、反應器筒節、封頭板、大型軋輥等鍛件,年新增產值28.53億元。其中在加氫筒節生產上,由于壓力機鐓粗能力和擴孔能力的增強,較以往生產節省了2個火次;在核電生產上,大大超過了一次鍛造312噸的鋼錠,其能力可鍛造600噸大鋼錠并可連續鍛造;在大型電站轉子和支承輥生產上,由于壓機壓力的增大和壓實工藝、輔具參數的改進,較以往生產都節省了2個火次,而且精品率不斷提高;在大型船用鍛件生產上,較以往生產能力減少1個火次。2007年,15000噸水壓機獲“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殊榮。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說,15000噸水壓機投產意義有三,一是一重集團將能為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精良的高端產品;二是標志著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三是我國具備了生產大型關鍵鍛件的硬件條件,可極大提升我國電力、冶金、石化、船舶、航空航天行業設備制造能力,從而使中國在世界鍛造領域擁有話語權。 張國寶認為,15000噸水壓機將成為我國極端制造的最關鍵裝備,從此,我國三代核電、超超臨界火電、大型水電、巨型船舶、百萬噸乙烯、千萬噸煉油等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的重點工程、重要項目所需的大型鍛件將不再“受制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