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繼續沿著高增長的軌跡運行。有關部門最新統計顯示,2007年1~11月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171億美元,預計全年出口額將增長35%以上。據悉,2002年至今,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年均增長率超過35%。業內人士預計,零部件的高增長勢頭在未來幾年內還將持續。
顯然,零部件出口的數字是鼓舞人心的,然而數字背后的現狀卻讓人憂心。
■ 在低端徘徊 事實上,2007年,零部件出口遭遇了不小壓力。珠海華粵離合器有限公司國外市場部袁經理告訴記者,由于人民幣匯率的持續走高,珠海華粵的出口增長幅度已經從往年的30%左右降低到10%~15%。 據悉,本土出口的離合器,技術含量并不高,在國際市場上與珠海華粵競爭的企業大多是中國的本土企業。雖然今年出口增長明顯放緩,但袁經理認為國際汽車零部件市場越來越歡迎中國產品,經過出口產品和出口價格的調整,2008年珠海華粵還將恢復往年的增長。 珠海華粵在國際市場上旺盛的生命力放在中國的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來看,暴露的正是整個行業的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中國零部件僅在低端產品占有優勢。 2005年就有研究報告顯示,雖然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產品分布較廣泛,能提供的產品種類很多,但產品主要還是集中在低附加值、高能耗、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上。 2006年的情況是,汽車玻璃、輪胎、車輪及掛車等高能耗、高污染的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占我國汽車出口零部件總金額的54%,而汽車空調,汽車電子儀表和變速器總成這類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金額只占到17%。
如今,這一情況仍然沒有改變。據中國機電商會汽車分會楊愛國先生提供的數據,2007年1~11月我國出口包括車身、發動機、底盤、驅動橋、空調、壓縮機、變速箱以及轉向制動系統在內的關鍵零部件金額32.3億美元,而除關鍵零部件之外的零輔件出口額為138.8億美元。“雖然關鍵零部件和零輔件從某種程度上具有不可比性,但從其懸殊的單價可以推算,關鍵零部件和零輔件的出口數量及出口額相比,差距很大。”楊愛國對記者說。
■ 外資稱雄 附加值低的問題由來已久,但當我們為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叫好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從2007年開始大部分的真金白銀其實還是流到了外資的口袋里。 楊愛國告訴記者,2007年前11個月,零部件出口最大的贏家是外商獨資企業與合資企業,兩類企業出口金額達96.3億美元,民營企業48.1億美元,國有企業僅為26.6億美元。民營以及國有企業出口額的總和僅為外商獨資與合資企業出口額的77.6%。而2006年,這一數字為177%。據統計,2006年外資、民營、國有企業分別占零部件出口額的36%、46%、18%。 隨著我國汽車零部件領域取消對外資的股比限制,“獨資化”在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中蔓延。在過去半年內,德爾福、馬勒、博世等跨國企業在國內新成立的生產基地超過10家,且90%以上是獨資企業。以廣東省為例,該省汽車零部件企業絕大多數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 “起初,外資企業在中國建廠是為了更好地開拓中國市場。現在,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開始大量出口產品。”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這一現象已成為外商在中國建廠的規律。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張興業認為,外資出口占比越來越大這一現象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外商加大在華投資的必然結果。如果中國本土企業能夠利用與其競爭合作的機會發展自己,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的加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