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沖壓零件用圖號或者零件號即可;毛料的描述是用材質+厚度+寬*長,比如DC04-0.7*1130*1510,DC04代表超低碳深沖壓鋼,0.7代表厚度,1130是寬,1510是長,當然如果系統能支持把寬和長作為自由項是最好的方案;鋼板就是材質+厚度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
1、 沖壓零件和毛料之間的定額不一定是1:1,1PCS毛料生產N個相同或者不同種類的沖壓零件都是可能的,用聯產品的方式也是可以的。 2、 鋼板在轉換成毛料的時候,要考慮損耗,把不能利用的部分按照重量比例分攤進去 3、 對于小的零件,無毛料尺寸要求的,可以利用邊角料的,編碼方案推薦為:沖壓零件(PCS)---鋼板(KG) 2. 邊角料的管理 ……沖壓產生邊角料是很正常的情況,對邊角料的管理無非就是能利用與不能利用兩種情況。不能利用的,直接賣廢品,入其他業務收入,進損益。能利用的,也分為系統內(系統判斷)和系統外(人工判斷)兩種。作為沖壓工廠,產生的邊角料的種類雖然繁多,甚至是奇形怪狀,但是規格是相對固定的,哪種邊角料可以再利用,現場的管理人員都比較清楚。而且庫存管理和代用處理都是需要成本的,所以對不能利用的要立即處理,而不是等待。 以下是三種比較典型的可利用的邊角料形態: 1、 形狀規則,尺寸比較大-------建議視同毛料的編碼:材質+厚度+尺寸,單位PCS,進入倉庫管理 2、 形狀不規則,尺寸比較大----建議用材質和厚度編碼,即:材質+厚度,單位KG,進入倉庫管理 3、 尺寸比較小----------------------建議用材質和厚度編碼,即:材質+厚度,單位KG,進入倉庫管理
順便補充一句:提高材料利用率最好的時機是從鋼板購買和下料開始控制,而不是產生邊角料才開始。 3. 邊角料的成本核算 這里涉及的問題比較復雜,主要是體現在邊角料的價格核算方式的不同。我下面分別討論一下: 1、 邊角料按照原材料的價格計算:這種方式,利用產生邊角料之前的毛料生產的沖壓件產品,沒有分攤材料的損耗;利用邊角料的沖壓件產品,也不承擔材料的損耗;最終剩下的不能使用的邊角料按照原材料的價格報廢,差異進入制造費用分攤,核算真實的制造成本。這樣的特點是邊角料的殘余價值比較高,容易引起關注,但是過高的報廢金額使制造成本的波動比大。 2、 邊角料按照廢品的真實價格計算:這種方式,利用產生邊角料之前的毛料生產的沖壓件產品,分攤了部分的材料損耗;用邊角料的沖壓件產品,也分攤了部分的材料損耗;最終剩下的不能使用的邊角料按照殘值報廢,差異進入制造費用分攤,核算真實的制造成本。這種方式的特點是制造成本波動比較小,推薦使用這種核算方式。 3、 邊角料的價格按照0來計算:這種方式,利用產生邊角料之前的毛料生產的沖壓件產品,分攤了全部的材料損耗;利用邊角料的沖壓件產品,領用的原材料為0,只有制造費用。這樣的方式顯示不合理,但是在塑料的回料上還是可以使用的。 無疑,第二種價格核算方式是相對合理,也是應用比較普遍的。
對于沖壓邊角料的管理,我個人的想法是: 1、 科學的利用套裁的方式,提高利用率,減少邊角料 2、 定尺的方式是比較合理的選擇,能大幅度的降低邊角料產生的機會 3、 試圖用編碼體現尺寸的方式在系統內管理的,只能適用于很少部分的情況 4、 大多數種類的邊角料,只能是用材質和厚度的編碼方法,用人工來進行干預,想要省事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