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東汽在北京舉行了新一代汽輪機技術應用報告會。從最初的30萬千瓦機組,到如今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東汽在世界汽輪機技術更新進步領域越行越穩。
在報告會期間,記者專訪了東汽總經理張文峰。對于未來發展藍圖,他娓娓道來,既高瞻遠矚,緊扣大勢,又腳踏實地,未雨綢繆,敢于勝利的東汽氣質彰顯無遺。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能源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東汽迅速響應,重新梳理了既有的產品結構,制定了科技攀登計劃,以此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睆埼姆灞硎。
他同時指出,針對目前整個能源裝備市場過剩的局面,東汽已充分做好過幾年緊日子的準備,千方百計在大型超超臨界機組技術上創新突破,以技術立市場成為今年的主旋律。
轉型升級引領新常態
當前我國能源設備制造行業正在發生重大變革,高效清潔的能源裝備將成為未來市場的主流。為貫徹落實國家《煤電節能減排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東汽制定了科技攀登計劃,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優化機組的經濟性,爭取在2016年實現汽輪機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同時,將一系列新技術成果應用于機組改造的實踐中。
在張文峰看來,提高汽輪機組的經濟性,除了研發設計,制造環節同樣十分關鍵!皷|汽推進精益制造已經有三四年時間了,去年開始又全面進入精益研發、精益供應鏈、精益質量的新階段,以優化工藝流程,提升全員質量意識!睆埼姆逭f。
新常態帶來新挑戰,必須籌謀新布局。對于傳統的火電、燃機和核電三大板塊,張文峰也有了新的思路,即在保證整機市場存量的同時,做好火電、核電、燃機機組改造,推動東汽從制造型企業向制造服務型企業轉變,實現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由于當下我國能源設備行業產能過剩,市場“價格戰”頗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此,張文峰坦言,為應對行業“價格戰”,降成本、增效益是第一要務,但不管怎樣,東汽都要做好過幾年緊日子的準備。
據介紹,東汽已將2015年和2016年確定為“攻堅年”,緊緊圍繞改革攻堅和效益攻堅,抓改革、促增長,把“節約、挖潛、增效”貫穿于全年工作的始終,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拓展企業生存空間。
技術進步引領新發展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技術的源創新必將成為一種新常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斯澤夫曾表示,經過十年快速發展,企業已經“跑累了”,若要繼續發展,必須從拼價格轉變為拼技術。
此次東汽帶來的新一代汽輪機技術正是其“拼技術”的豐碩戰果。東汽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王建錄表示,東汽參建的六橫、焦作、萬州和安源四大新型高效機組項目,勾勒出東汽突破新一代超超臨界汽輪機技術的路線圖。
“這四大項目之間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在既有技術儲備的基礎上,東汽將新一代超超臨界汽輪機技術應用于六橫、焦作、萬州、安源項目,從而在保證產品可靠性的基礎上,凸顯了經濟性。”王建錄表示,這其中的技術改進包括葉型優化、熱力系統優化等諸多方面。
統計數據顯示,相比以前投運的同類機組,六橫優化型超超臨界100萬千瓦汽輪機的熱耗降低了110千焦/千瓦時;萬州高效超超臨界100萬千瓦汽輪機的煤耗約為271克/千瓦時,遠低于國家新建百萬千瓦燃煤機組的煤耗限定值。
在不斷提高新機組效能的同時,東汽還不忘深耕老機組改造市場。按照《行動計劃》,未來五年,全國至少有1.5億千瓦燃煤機組將進行節能升級改造。在此背景下,東汽機組改造的重心將瞄準現役的30萬千瓦、60萬千瓦汽輪機的改造。
記者了解到,去年東汽承擔了大唐集團的5個改造項目,在對大唐灞橋、西固、唐山電廠在役30萬千瓦亞臨界機組進行通流改造的同時,依托大唐安陽30萬千瓦、托克托電廠60萬千瓦等級亞臨界機組,合作開發高效亞臨界燃煤機組節能改造技術,使之達到或接近超臨界發電廠的煤耗水平。
“這種常規改造+參數升級改造的模式極具創新性,在業內也是沒有先例的,項目預計今年9月份完成交貨。”王建錄表示。
在王建錄看來,高效寬負荷超超臨界技術和二次再熱技術將是未來汽輪機技術革新的方向,而東汽在這兩大領域已經提前布局。二次再熱技術已經應用于安源項目,超超臨界百萬千瓦汽輪機的熱耗降幅可望達到1.5%。
“一帶一路”引領“走出去”
近年來,中國核電“走出去”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除了高鐵之外中國外交的另一張新“名片”。2014年,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穩步推進的機遇面前,力爭中國電力裝備走出國門,也是今年東汽志在必得的一個目標。
現如今,整個世界的能源需求空間依然很大,例如非洲目前的電力裝機容量只有1.3億千瓦,全世界還有很多地方“鬧電荒”,甚至沒有電力,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中國裝備的一份力量。
張文峰告訴記者,去年東汽電力裝備出口訂單已達500萬千瓦,主要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越南等國家,同時,東汽的產品還進入了歐洲、波黑、沙特,以及非洲市場。
“盡管目前國際市場也存在‘價格戰’,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風險也越來越大,例如機組調試、售后服務及政治風險等。”張文峰表示,但國際市場依然是我們的一個重要市場,更何況,中國電力裝備“走出去”,將有效彌補國內需求的不足。
張文峰表示,目前東汽電力設備“走出去”主要采取EPC模式,受業主委托簽訂項目合同,東汽按照合同約定提供設備的后期技術支持和服務。“今后在國家‘一帶一路’的總體戰略下,我國裝備‘走出去’將主要采取BOT項目模式,即由中國投資、建設和經營國外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而帶動國產裝備出口!睆埼姆逭f。
按照計劃,目前東汽國際市場訂單金額占到總產值的20%左右,今年將力爭火電超超臨界100萬千瓦機組、核電項目走出國門,整體出口訂單不僅在數量上比去年有所提高,而且訂單質量也將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