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國車市有兩組數據,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首先,無可爭議,便是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82.9萬輛,同比增長23.0%,環比增長4.2%。 與此同時,9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到33.9%,較2022年9月29.3%的滲透率提升4.5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更是達到49.9%。 顯然,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電動化轉型的浪潮遠比想象中來得迅速,對于傳統燃油車的沖擊遠比想象中來得猛烈。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繼續打開懂車帝排行榜,翻看各個品牌旗下每款產品的具體情況,突然發現真正稱得上“大賣”的新能源車,平均價格基本還是集中在40萬元以下。 一旦到了40萬元以上,如今天文章標題提及的那樣:沖擊高端化,好似瞬間踢到了鐵板,尤其是純電動車。 作為最典型的縮影,就拿蔚來為例,相比ET5、ET5T、ES6、EC6祭出的成績單,ET7、ES7、EC7的終端處境,只能用慘不忍睹形容。 順勢,望向三者所處的細分板塊,沒有太多的意外,“稱王稱霸”的依舊是以BBA為代表合資豪華品牌的當家花旦們。 至于造成上述結果背后的原因,必然是多維度的。 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實際上,電車為何沖擊高端化難,首先還是與經濟大環境的持續遇冷有關,大家紛紛開始緊縮銀根,變得謹慎細微。更簡單來說,兜里都沒錢了,又拿什么來消費? 在走訪部分門店的過程中明顯同樣能夠嗅到,大多剛需用戶提出的訴求,更多希望產品物美價廉,非常抵觸花花架子、鋪張浪費。也正因如此,當土壤暫時變得貧瘠,昂貴的電車必然很難生根發芽。 其次,就像之前文章屢次提及的那樣,此刻的中國車市,就是一部絲毫不留情面且血腥至極的“絞肉機”。 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參與者,都在各憑本事、想盡辦法守住自己的“蛋糕”,即便強如奔馳、寶馬、奧迪也不例外。 在華本就賺得盆滿缽滿的它們,為了繼續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把手中的“利潤奶牛”拱手讓人,都給出了較大幅度的價格優惠。并且僅從結果來看,無論高端轎車也好,高端SUV也罷,銷量層面的反饋都十分正向。 譬如,9月奧迪A6L共賣出超過1.8萬輛,奔馳E級共賣出超1.7萬輛,寶馬5系共賣出超1.1萬輛。再譬如,9月奧迪Q5L共賣出超1.3萬輛,奔馳GLC共賣出超1.2萬輛,寶馬X3賣出超9千輛、寶馬X5賣出超8千輛。 匯總下來,雖然中國車市還在變得暗潮涌動,但BBA絕不是什么“病貓”,反而是電車沖擊高端化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并且,不可忽略的一點還有,拋開一些政策導向,在大多沒有限牌的城市,包括農村地區,BBA的品牌光環仍然根深蒂固與行之有效,對于產品的加持能力依舊擺在那里。 僅以我的家鄉蘭州為例,手握40萬元的預算,是買寶馬X3還是蔚來ES6?是買奔馳E級還是蔚來ET7?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沒有任何猶豫的選擇前者。 再者,必須明白,目前入手電車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它的經濟性,可到了高端板塊,用車成本不再是主要矛盾。 另外,如果說40萬元以下的市場,電車對于傳統燃油車的革命,主要依靠著比亞迪與特斯拉的帶頭沖鋒,那么到了40萬元以上的市場,只能依靠幾家新勢力的單兵作戰,缺乏其它選手的“卡位”。 寫到這里,做一個小小的總結,無論承認與否,目前電車沖擊高端化需要的“天時、地利”,每一項都存在著偏差。 當然,更為關鍵還有“人和”的缺失。 價格戰與同質化 試問,怎樣理解“人和”?其實,答案非常簡單:自身相對良性健康的發展。 但就是以此作為標準,目前的電車卻不具備這樣的特質,進而才會在沖擊高端化的過程中顯得困難重重。 其一,便是“定價體系”的崩塌。作為論據,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到9月結束的德國慕尼黑車展,阿維塔12在此首發亮相。 身為長安+寧德時代+華為“三巨頭”聯合打造的第二款作品,僅從靜態設計層面來看,相比阿維塔11無疑變得更加“老道”。 也恰恰基于上述背景,一經亮相便獲得了外界的紛紛關注。不過,即使已經明確為“家族旗艦”,可大家普遍對于阿維塔12的預期并不算高。 “如果能夠和阿維塔11持平,30萬元左右起售,銷量還能期待一下。” 是的,你沒有聽錯,現實的殘酷遠超想象。目前的中國車市,一款車長超過5米,軸距超過3米的純電新能源轎跑,想要搏得一份不算太差的銷量,好像就只值這個價。 反之,如果“頭鐵”的蒙眼沖高,結局將會異常慘淡,蔚來ET7亦是“反面案例”。 順勢,望向更深處,與油車時代有跡可循的定價方式相比,群雄亂戰的電車時代對應的體系已經崩塌。尤其是進入2023年,隨著“價格戰”的愈演愈烈,大家已經變得愈發沒有“底線”。 還不具備說服力?那就繼續搬出最近上市的小鵬G9、問界M7、智己LS6,采用的“打法”都是跳脫出原來的價格帶與舒適區,用一種“賠本賺吆喝,瘋狂保訂單”的方式來收割用戶。 最終,把消費者都慢慢“慣壞了”。 站在他們角度,心中的潛臺詞越來越像:“看看人家,你憑什么賣貴?”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電車沖擊高端化的壓力,不得不又一次的攀升。 無獨有偶,產品層面的愈發同質化,也是極大的一條“攔路虎”。 與油車時代各個品牌可以通過底盤、發動機、變速箱的傳統三大件來做區隔不同,電車時代大家所交出的答卷,可以說差異越來越小,體感愈發相似,“護城河”變得模糊不清。 相比之下,對于本身能夠拉開差距的“智能”一項,用戶的感知也沒有想象中的強烈。由此造成的反噬便是,缺少足以服眾的支撐。 更具象來說,想要賣貴就得告訴消費者憑什么,并且得到他們的認可。但現在電車沖擊高端化,好似還不具備這樣的特質。 看到這里,必然會有讀者想問:“明知痛點在哪,又有什么解決辦法嗎?”平心而論,相信沒有誰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當下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不是大魚吃小魚的時代,車企在未來3-5年如果沒沖上去,就沒機會了。并且未來3-5年,車市整體或不同細分板塊會持續開打價格戰。” 絕不是危言聳聽,上述一段來自于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在半年業績會議上所拋出的觀點。 簡單翻譯過來,中國車市留給弱者的生存還在進一步被壓縮,強者的領先優勢則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能夠留在牌桌上的選手不會太多。 因此,與電車沖擊高端化相比,各個品牌更應考慮的還是怎樣“活下來”。屆時,如果能夠逆勢突圍,競爭變得漸漸緩和,再去展開討論前一板塊的難題,或許才有意義。 當然,文章臨近尾聲,最后想說的是:“電車沖擊高端化雖然踢到了鐵板,但身為旁觀者依舊有幸見證了大家從0到1的構建,接下來就是努力做好從1到10的質變。” 戰勝BBA的確很難,但并非沒有可能。 這不,理想CEO李想之前已經喊出:“我們僅通過三款SUV,超過了BBA任何一個品牌在中國市場全部SUV產品的銷量之和。隨著純電車型以及明年理想L6的交付,我們有信心在2024年實現總銷量超過BBA;哪怕聚焦高端家庭用戶這個細分市場,也可以做出非常大的規模。” 管他自不量力也好,過分輕敵也罷,至少勇氣可嘉。而我也堅信,電車沖高遲早有踢穿鐵板的一天。 畢竟,大趨勢不可逆轉,無需妄自菲薄。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