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戰略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克制欲望。 大約從2016年開始,坊間就陸陸續續有這樣的討論:大話滿天、口出狂言的余承東,而且總是會受到任正非批評、痛罵、潑冷水,但為何余承東在華為的位置還能這么穩固? 個中原由可能錯綜復雜不為外人道也,但是從結果來看,無論是消費者業務,還是這幾年華為重點發力的汽車業務。余承東沒有辜負任正非所交重任,或者說任正非沒有看錯人,亦可以說是華為內力之深厚。 如果說要追溯華為進入汽車行業的時間,到今年正好10年,這10年間關于華為造車、華為不造車比造車更可怕的爭議更是沒有休止過。或許沒有人能回憶起華為在過去的10年里,在汽車行業做成了哪些轟動或者標志性的事件。 ![]() 但是今年9月中旬問界新M7的上市,足以讓整個汽車行業為之震驚。上市兩周訂單突破20000臺,日均訂單超過1500臺;10月6日大定數量破7000,再創新高;上市25天,問界新M7車型大定已超過5萬臺。 以天為計算單位的“唱單”宣傳,比競爭對手發布的銷量周榜更加直指人心。很少有一款車,能夠在老款車型表現“平平無奇”的基礎上,在改款之后爆發出這樣的威力。問界新M7的熱度持續高漲,讓其成為了今年最大的一匹黑馬。 這是余承東給出的答案,也是華為給出的答案。因此,有人也這樣評價:經此一戰全汽車業都要重新審視華為這個超級對手,過去都覺得華為不懂汽車,但它強大的學習迭代能力和執行力、拼搏精神,讓它一定會成為汽車業的超級巨頭,這個對手未來將相當可怕! 華為的支點 這樣的觀點在國慶節假后1-2天內一度成為主流,但隨后也有更多人開始質疑,汽車行業看中的事交付量而非訂單量。畢竟老款問界M7在去年7月份上市的時候,也發布過數據漂亮的訂單戰報,但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其交付量不盡人意。 ![]() 實際上,如果橫向對比問界新M7的成績或許會更有說服力。過去兩個月內,多款此前售價或者定位在30萬元以上的新能源車型紛紛進行了改款上市。如嵐圖新FREE、阿維塔11鴻蒙版、2024款小鵬G9等,這幾款和問界新M7一樣將售價拉低至25-30萬元的售價區間。 無論是以上的任何一款車,“官降”效果顯著,都收獲了比老款車型更好的市場聲量以及訂單表現,但唯獨問界新M7的成績最好。雖然現在還很難判斷未來問界新M7的市場表現會如何,但華為終端門店的人流量不會說謊。 最重要的是,通過問界新M7這一戰,華為找到了自己在汽車行業的支點。這里不僅需要強大的品牌光環,也需要深厚的技術支撐,還有符合市場的產品特性,以及優秀的渠道運營能力,甚至還包括工廠的產能進度、市場熱點的營銷節奏等等。 很多人說問界新M7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但或許只有華為才能擁有這樣的“運氣”,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復制。可以說,問界新M7的成功既歸功于其優良的產品優勢,也得益于華為的拼搏努力和資源優勢。 ![]() 如今再回頭看過去10年華為在汽車領域的努力,也會發現華為走了不少彎路。眾所周知,堅稱不造車的華為與車企有三種合作模式,分別是由淺入深的零部件供應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選車模式。 在零部件供應合作方面,華為的合作方主要是比亞迪、上汽集團、吉利汽車、長城汽車等傳統車企。根據公開資料,華為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車零部件產品,包括MDC(自動駕駛計算平臺)、激光雷達、鴻蒙車機OS、AR-HUD、多合一動力總成等產品。 而華為在汽車領域施展拳腳顯然不只是做一家供應商的角色,因此,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選車模式才是重要發力點。目前,Huawei Inside模式下華為與極狐汽車、阿維塔汽車合作。智選車模式有AITO汽車,奇瑞汽車、江淮汽車后期將會與華為合作推出新產品。 曾經在上述兩種模式種,華為也經歷過廣撒網的操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余承東多次分別為極狐、阿維塔、問界站臺,最終導致無論是華為內部,還是在向消費者傳遞方面出現重合或者偏差,人人都在討論哪家品牌含華量最高。 ![]() 但是對于華為來說,“含華量”并不是一個很好的歸宿。“含華量”之爭意味著品牌效應被多家品牌侵蝕,從而導致華為的品牌能量更加分散。只有將“華為”這一標簽深入人心,才能算華為在汽車領域站住腳,也才能讓華為接下來走得更快。 單點突破,是華為最好的選擇。所以,畢其功于一役的問界新M7大火,真正讓華為的品牌和光環在汽車界立住了,也讓所有人見證了華為在重點發力之后的能量。這就是為什么每家車企都在產品端進行改變,但僅有華為賦能下的問界“遙遙領先”。 華為的野心 如果要統計余承東說“遙遙領先”最多的一次,那一定是在問界新M7的發布會上。這款車整體升級投入超過了5億元,除了配備了鴻蒙座艙外,也首次搭載了華為ADS 2.0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和HUAWEI DATS 2.0。 阿維塔董事長譚本宏曾多次強調是阿維塔自己做產品定義、需求定義、設計開發等,合作伙伴必須以阿維塔的需求做出調整。而縱觀問界新M7這款產品,更像是華為一手抓,全面接管了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的主導,相當于自己做產品定義。 ![]() 至此,華為的野心也充分的暴露。在智選車模式下,當合作伙伴的能力不足以撬動汽車市場時,還得靠自己親自下場。華為也將回歸到熟悉的手機時代,在汽車領域扮演零部件供應商和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角色。 更簡單粗暴的形容,智選車模式下的華為,就像新時代的“大眾+博世”的合體。對于中國自主品牌車企來說,華為是一家新的合資公司。大眾汽車可以在中國找上汽、一汽、江淮這南北中三家公司合資,華為同樣也可以。 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與奇瑞合作即將推出的智界,與江淮的合作也傳聞已久。完全可以推測,根據賽力斯、奇瑞與江淮的三家風格迥異的車企,華為將會以車型的方式進行合作。比如問界做SUV、智界做轎車、江淮做MPV,全面覆蓋主流乘用車品類。 華為與這些車企合作,就如大眾與中國合資公司所面對的利益殊途同歸,身處其中的每一家企業都可以用“能提供什么”和“能獲得什么”回答。華為和大眾能夠提供技術和標準,這是合資對象需要的東西。華為和大眾能得到的,是合資公司能為自己造車賣車之路減負的“資產”。 ![]() 還是以問界為例,問界品牌作為賽力斯與華為深度合作的結晶,誕生之初就被市場認為是含金量極高的新造車模式。問界在鴻蒙座艙、核心部件、產品定義、車輛調教、渠道銷售、品牌營銷等方面獲得華為的獨家賦能。 尤其是華為的千店級門店渠道具有強大的乘數效應,華為通過消費者BG+智能車BU共同發力,有效提升合作車型的質量水平及核心能力的同時,也能提供廣泛的銷售網絡,這對汽車企業的銷售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然,現在華為的優勢過于明顯,因此并不滿足于和賽力斯的智選合作模式。所以,正與奇瑞、江淮等更多車企實現不同程度的綁定,扮演供應商、經銷商等多重角色,成功建立造車生態體系并不斷壯大。 從一款款車型到一家家合資公司,由此,華為也實現了從點到面的業務聚焦。就像《華為基本法》所寫,明確將資源共享的項目、產品或事業領域多元化緊緊圍繞資源共享展開,避免分散有限的力量及資金。重點突破、系統領先,以擺脫在低層次市場上角逐的被動局面。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