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普遍認為,在諸多利好政策的激勵下,汽車智能化領域正在結束試水期。互聯網造車企業能否抓住機會,在智能網聯汽車方面率先落地,已成為各造車企業成敗的關鍵。 平臺標準建立 消費者對于汽車智能互聯屬性需求的不斷提高,不僅車企在該領域加大資金投入,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相關利好政策也相繼出臺。 去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為了進一步落實該規劃,工信部近日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其中,智能網聯汽車為本次行動計劃提出的第一項要大力發展的智能產品,目標到2020年,建立可靠、安全、實時性強的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化平臺,形成平臺相關標準,支撐高度自動駕駛(HA級)。 “HA級”自動駕駛來源于《中國制造2025》,對智能網聯汽車分為DA、PA、HA、FA共計四個級別,有別于時下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對于無人駕駛自動化的L1-L5級別分類。據了解,“HA級”相當于L4級,即在駕駛員沒有根據提示做出合理應對時,駕駛操作由自動駕駛系統完成。 汽車行業專家顏景輝表示,三年發展規劃將高度自動駕駛作為目標,體現出國家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信心和決心。但是,作為實現汽車自動駕駛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傳感器零部件制造,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國外大型零部件制造商手中,國內企業的車輛傳感器技術研發仍處在起步階段,實現量產還需要時間。 傳統車企搶食蛋糕 事實上,在諸多利好政策的助力下,國內外車企也在智能互聯以及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密集布局,以期搶占先機分食市場蛋糕。 根據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共同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汽車DA、PA、CA新車裝配率達80%,高度和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開始進入市場。據預測,到2020年,智能網聯車型市場規模將接近千億元。 目前,奧迪推出的2019款A8車型已經搭載L3級智能駕駛系統,通過大量的攝像頭和掃描儀等設備,車輛可以自行加速、轉向、剎車,不需要司機定時掌控汽車。而自主品牌也在加大自動駕駛汽車研發。其中,此前長安的無人駕駛汽車從重慶出發,完成了2000公里的路測實驗。 顏景輝表示,很多車企都在積極研發自動駕駛技術,以滿足未來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是,在政策助力下,自動駕駛汽車離商業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其中最為關鍵的便是居高不下的成本。 互聯網企業落地考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動駕駛成為未來傳統車企發力重點的同時,主打科技的互聯網企業也紛紛入局,將自動駕駛視為下一個風口。 曾經上路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的百度,在去年發布“阿波羅計劃”,向合作伙伴提供開放的軟件平臺,快速搭建完整的自動駕駛系統。同時,在特斯拉車型搭載能夠支持L5級自動駕駛的芯片后,一直以來備受關注的蔚來汽車,在去年正式上市的ES8車型上,蔚來已經為該車型裝配Ni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雖然蔚來方面并沒有給出實現自動駕駛的時間表,但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表示:“2018年,蔚來推出的量產車將解放用戶在車上50%的時間,到2025?年會實現100%解放。” 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企業涉足自動駕駛領域,在軟件開發方面的技術積累要高于傳統車企,高效率的軟件開發和測試流程,能更早地實現自動駕駛的功能。但是,目前眾多互聯網企業并沒有給出自動駕駛落地時間表,先行的技術開發如何真正在量產車型上落地,成為互聯網企業能否搶占先機的關鍵。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