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貫徹十九大精神,推進綠色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必須把開發新能源作為今后的發展方向。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到,計劃在2017年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4.3%左右,天然氣消費比重提高到6.8%左右。此外,《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也指出:“十三五”時期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氣消費比重力爭達到10%。 近日,新能源財經發布《2017新能源展望》報告。報告顯示,太陽能發電和陸上風電成本將在2040年前分別進一步下降66%和47%,可再生能源將在2030年前實現比大多數化石能源電廠更低的運營成本。根據該機構發布的預測,2017年至2040年的新增發電技術累計投資總額將達到10.2萬億美元,太陽能和風電等再生能源將占據近3/4的份額。 如今,我國正在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核電、風電、水電、天然氣、太陽能發電等清潔優質能源刻不容緩,相關“鋼需”潛力巨大。 核電用鋼需求潛力大 質量是關鍵 據了解,2017年初,《“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十三五”核能開發科研規劃》已正式印發。中國將更加重視核電發展,中國核電建設正進入全新時代。發展新能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核電作為低碳能源,是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未來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我國核電現已形成規模化、批量化發展格局。由環保部牽頭完成的《關于全國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情況的報告》指出,我國共有15臺運行核電機組,分布在6個核電廠;在建的核電機組共26臺,由北至南分別位于遼寧紅沿河、山東海陽、浙江三門和方家山、福建寧德和福清、廣東臺山和陽江、廣西防城港、海南昌江。據最新報道,中國計劃為南海島礁建造20座海上核電站,同時,計劃在甘肅省建兩座熔鹽反應堆。 業內人士指出,核電站建設對鋼材需求很大。“十三五”期間,中國將有24臺核電機組陸續建成,年均投資額超過350億元。據測算,未來5年,中國核電用鋼的總需求在40萬噸左右,其中低合金碳鋼板約占65%(約26萬噸),鋼管占10萬噸,特鋼占2.2萬噸左右。同時,目前我國核電在發電總量中的比重還較低,僅為3%左右,遠低于全球11%的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間,國家計劃將核電作為替代化石能源的重要選擇規模化發展,使其在電力供應中占據相當的比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在制定中國核電發展民用工業規劃,到2020年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預計為9億千瓦時,核電的比重將占電力總容量的4%(即中國核電在2020年時將為3600萬千瓦~4000萬千瓦)。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將建成40座相當于大亞灣那樣的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 近日,國家能源局與國家開發銀行共同簽署《關于支持核電技術創新及“走出去”的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服務國家能源發展戰略,持續推進能源綠色發展。“十三五”是我國核電技術創新發展和“走出去”戰略取得突破的關鍵時期,在國內建設和海外出口的雙重需求推動下,中國核電產業將迎來廣闊的成長空間。業內人士認為,未來5~10年,這一領域將帶動200萬噸用鋼需求。此外,到2050年,根據不同部門的估算,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方案:高方案為3.6億千瓦(約占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30%),中方案為2.4億千瓦(約占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0%),低方案為1.2億千瓦(約占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0%)。 核電用鋼包括用于核電站的核島、常規島、電站輔助設備等設備制造用鋼鐵材料,還有核動力廠及其他核反應堆中承擔核安全功能的承壓設備及其支承件,包括反應堆壓力容器、穩壓器、熱交換器、管道、泵、閥門、貯罐以及堆內構件等,反應堆系統的鋼制安全殼或混凝土安全殼的鋼襯里,核燃料生產、加工、貯存、后處理設施以及放射性廢物處理、處置設施中包容放射性物質的承壓設備及其支承件,以及其他需要嚴格監督管理的核承壓設備。這些材料不僅包括碳素鋼、低合金鋼、不銹鋼,還包括鎳基合金、鈦及其合金、鋯合金等,其類型涉及板、帶、管、絲、棒和鍛件等。 核電站建設需要特種鋼材,這給鋼鐵行業提出了新的開發課題。目前,我國核電站總體國產化率為50%~60%,而到2020年,國產化率將大于80%。作為核電主設備關鍵原材的鑄鍛件市場高速發展,大型鍛件和大型鑄件是核電站中核島、常規島主設備的關鍵原材,國際上僅有少數公司能夠制造。我國需用的大型鑄鍛設備大多數要從國外進口,而且價格昂貴,因此,實現大型鑄鍛件國產化在國內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同時,每年核電閥門的維修、更換費用可達到23億元左右。目前,我國核電站中除秦山一期、二期中使用部分國產閥門外,其他核島和常規島部分所用閥門幾乎全部需要進口。 水電、風電、太陽能和天然氣發電迎來機遇期 據了解,未來15年可能是中國水電建設的良好機遇期,開發的重點是我國西部水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其重要的原因是,我國東部地區水能資源只占全國的7%,基本開發完畢;而西部地區占我國水能資源的60%,開發率僅有8%。同時,我國是風電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風電是綠色能源,也是替代煤電的重要的新能源。根據相關規劃,到2020年水電在發電總量的占比達到30%,風電、太陽能發電的占比達到12%。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11月份,我國風力發電量為28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9%,太陽能發電量5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2%;2017年1月~11月份,我國累計風力發電量為24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7%,累計太陽能發電量59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5.5%。 另據了解,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國特別報告》于2017年12月12日發布。報告認為,中國能源結構將逐步轉換到清潔發電,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正越來越多依賴可再生能源、天然氣和電力,而煤炭需求有所回落。預計到2040年,煤炭在總發電量中所占的比重將從2016年的2/3下降到40%以下,電力將在中國終端能源消費中占主導地位。報告還指出,強大的部署和有力的政策持續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太陽能發電將成為中國最經濟的發電方式,以水力、風能和太陽能光伏引領的低碳裝機容量將迅速增長,到2040年將占總裝機容量的60%。報告預測,到2040年,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將縮減至45%左右,中國天然氣需求將增至6000億立方米以上,天然氣在中國主要能源結構中的份額將從不到6%上升至12%以上。 要達到上述發展目標,離不開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天然氣發電及天然氣輸送工程所需用的鋼材。這些鋼材量大,品種規格多,性能標準要求高,比如建水電站大壩主體用鋼、金屬結構和機電設備用鋼,建風力發電塔架用的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發展太陽能發電用C型鋼、太陽能支架、Z型鋼、U型鋼等。 以天然氣輸送工程為例,為進一步完善國家能源戰略通道建設,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國家批準建設的西氣東輸四線工程管道全長2454千米,輸送能力為300億立方米/年,工程總投資約360億元。相關人士指出,西氣東輸四線工程建設拉動油氣管線用鋼量超過100萬噸。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5月份,中俄雙方簽署了總價值超過4000億美元、年供氣量380億立方米、期限長達30年的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2017年12月13日,隨著中俄東線黑河—長嶺段11個點段同時打火開焊,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境內段全面加速建設。中俄東線國內段管道工程管線總長3968公里,是我國現階段管徑最大、輸送壓力最高的長輸天然氣管道工程。該項目X80級直縫焊管用鋼板最大厚度達30.8毫米,寬度超過4300毫米。輸送天然氣主要是用鋼管類型主要有直縫埋弧焊管、螺旋埋弧焊管、高頻直縫焊管以及無縫鋼管等。輸氣管線直徑一般大于ф900毫米~ф1200毫米,管材強度級別一般為X70~X120,性能上要求有“止裂(延性斷裂)”性能和良好焊接性能等。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