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人日報》1月9日報道,一向被視為中國制造業“軟肋”的關鍵基礎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問題,最近在上海、江蘇、浙江的一些民營企業取得突破,包括傳感器、集成電路、高壓泵、高速齒輪等關鍵零部件開始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有的不僅不再依賴進口,還出口國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走向世界,中國成為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市場,200多個工業行業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隨著中國制造的技術逐漸成熟,近年來中國產品在質量和品牌影響力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并開始在一些領域與歐美發達國家展開競爭。但影響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一些“卡脖子”問題也日漸突出,關鍵基礎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問題最為突出。 很多關鍵基礎零部件,我國無力自主研發,技術掌握在發達國家企業手中,因此,關鍵基礎零部件成為歐美企業最大的競爭優勢,中國廠家只能花高價進口,一臺整機的大部分利潤被別人拿走,我們的企業僅僅掙一點辛苦錢。利用關鍵基礎零部件卡我國企業的“脖子”,便成為國外企業限制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以工業機器人為例,中國2014年就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但是大部分整機需要進口,少部分自己研發制造的成品,其中關鍵零部件也是國外產品,一臺整機90%以上的利潤被國外零部件企業拿走。 關鍵基礎零部件依賴進口,已經成為中國高端制造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障礙,而解決這一問題存在重重困難。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形成“重整機,輕零部件”的傳統,這與德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差距很大。社會對我國自主生產的產品容忍度不夠,甚至不乏偏見,政府在稅收方面有一定歧視,比如對國外一些進口產品免稅,而國內產品卻享受不到同樣的待遇。與此同時,中國的關鍵零部件產品面臨著國外同行的打壓,一旦中國在某個領域取得突破,國外企業馬上通過大幅降價或威脅合作伙伴的方式予以打壓,讓中國企業的技術難以產業化,胎死腹中。 如今,上海、江蘇、浙江一批民營企業在關鍵基礎零部件領域取得突破,經驗值得總結。這些民營企業機制靈活、效率較高,尤其在產業化方面,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快速組織力量研發生產,包括靈活聘請國際頂尖人才,有的企業為了邀請國外專家的加盟,甚至“派出代表到國外與之交朋友,花上半年的時間打動對方。” 實現中國制造的由大變強,必須切實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關鍵基礎零部件空心化問題,這一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因此,有關方面要重視、珍視這些民企的技術進步、技術突破的巨大能量,在政策、資金上的支持要實實在在,千萬別只停留在口號上。比如,目前中央財政有這方面的支持資金,但這些資金分散在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如何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并通過中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激發地方財政資金積極參與,最終調動市場的力量,至為關鍵。 制造業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精尖技術的競爭。在關鍵基礎零部件上搶占技術高地,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必定會大大提升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實力。因此,我們在鼓勵國企技術攻關的同時,也要注重利用多種政策、措施激發更多民企潛在的、巨大的創新能量。 |
![]() |
中國鍛壓網官方微信:掃一掃,立即關注!
關注"中國鍛壓網",獲取獨家行業新聞資訊。 添加方法1: 在“添加好友”中直接添加微信賬號:chinaforge 添加方法2: 微信中掃描左側的二維碼 |